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此心安处是故乡——失范理论视域下城市街头艺人空间行为与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1 15:50
  街头艺术具有触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积极作用,但在城镇化与城市转型交织的特殊背景中,街头艺人群体却被贴上"秩序破坏者"与"底边阶层"的标签,成为公共空间和主流秩序排挤的对象。文章以结构化理论的方法,建构街头艺人"空间—治理规则—治理图景"的解释框架,并以"社会失范理论"的视角,探寻街头艺人空间行为背后的真实目标诉求与既有社会治理规范的冲突。研究认为城市治理手段应当主动适应治理对象的行为规律与目标诉求才能避免失范,街头艺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基于其自身职业特性与理性选择的内在合理性,而既有的刚性、去流动性的稳态治理范式,同街头艺人的真实诉求之间存在不适性。进而提出"适应流动性"的空间治理策略,包括流动性的城市空间、在地化的城市权利等,希冀善待和尊重街头艺人,构建具有艺术活力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空间。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街头艺人:大时代中的小人物
2“失范”理论:街头艺人空间治理介入视角
    2.1 理论基础:社会失范理论
    2.2 解释框架:街头艺人的空间行为与治理
3 街头艺人的行为空间与社会空间——基于整体和个体维度
    3.1 街头艺人基本属性
        3.1.1 整体属性
        3.1.2 个体属性
    3.2 行为空间
        3.2.1 空间聚集的排斥性和封闭性
        3.2.2 行为活动的临界性和依附性
        3.2.3 三类典型个体的行为空间
            (1)卖艺场地变动频繁
            (2)行为轨迹体现较强的“流动性”特征
    3.3 社会空间
        3.3.1 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
            (1)职业认同:自我认知与现实行为分裂
            (2)地域认同:城乡双重属性的模糊认知
        3.3.2 社会关系网络的脆弱性
4 街头艺人空间治理策略建构
    4.1 街头艺人的治理失范
        4.1.1 街头艺人空间行为的内在合理性
        4.1.2 街头艺人空间行为与城市治理失范
    4.2“适应流动性”的空间治理建构要点
        4.2.1“流动性的空间”——空间设计指引
        4.2.2“在地化的权利”——社会关系建构
    4.3 街头艺人空间治理理想图景
5 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街头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途径:台北经验及启示[J]. 张鹏,蒲卉.  上海城市规划. 2019(03)
[2]空间正义视角下南京街头艺人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划策略[J]. 张鹏,蒲卉.  上海城市规划. 2017(05)
[3]浅议街头艺术的社会介入对传统空间复兴的积极影响[J]. 李湘燕.  建材与装饰. 2016(32)
[4]建构城市特色的途径:艺术介入下的空间规划[J]. 许云飞.  规划师. 2016(08)
[5]整体主义与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评《为增长而规划: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J]. 王红扬.  国际城市规划. 2016(03)
[6]空间、权力与寻找政治——以鲍曼为中心的考察[J]. 刘拥华.  人文杂志. 2014(07)
[7]空间转向与价值发掘: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思想探究[J]. 王贵楼.  云南社会科学. 2014(03)
[8]空间、权力与正义: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评述[J]. 曹海军,孙允铖.  国外社会科学. 2014(01)
[9]聚焦公共空间艺术,提升城市软实力——关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 张玉鑫,奚东帆.  上海城市规划. 2013(06)
[10]空间生产再考:从哈维到福柯[J]. 王丰龙,刘云刚.  地理科学. 2013(11)



本文编号:3690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690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6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