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语气隐喻英译的人际意义补偿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雷雨》语气隐喻英译的人际意义补偿策略研究
【摘要】: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入门》中提出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据此他进一步将人际隐喻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本文认为,汉英中都广泛存在语气隐喻,其使用在体现语言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包括说话者身份、态度、地位、动机、推断以及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关系等),即人际意义上具有相似之处。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及汉英语气系统本身的差别,汉英语气隐喻所传达的意义不尽相同。因此,在英译汉语语气隐喻时,需要补偿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人际意义的对等。《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作品。著名戏剧家曹禺在剧中创造了八个性格迥异、生动鲜活的人物。该剧通过对白,充分反映了各个角色本身的身份、态度、动机以及角色之间微妙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本文首先从句法表现形式,语篇标记,情态级别三个方面对《雷雨》对白中语气隐喻所传递的人际意义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语气隐喻在姚莘农译本和王佐良、巴恩斯合译本中人际意义传递的得失,从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人际意义实现的两个重要层面总结了汉语语气隐喻英译的补偿策略。具体表现为:1.语气系统中,若英语有类似汉语的语气隐喻表现方式,则可以沿用原有的语气类型,若类似的语气隐喻无法传递相同的人际意义,则可以改变原有语气类型。2.情态系统中,补偿策略包括:①添加相应的情态成分—情态算子或情态附加词,以补偿不同极值的情态意义;②改变原有句子的归一度,以实现语气的强化或弱化;③采取不同的情态倾向,明确的主客观倾向(即情态隐喻)尤其能够补偿特殊的情态意义。本文将韩礼德人际功能理论运用于《雷雨》对白中语气隐喻的解读,进一步探讨了语气隐喻英译时人际意义的补偿策略,有利于译者在翻译汉语语气隐喻过程中实现人际意义的对等。
【关键词】:语气隐喻 翻译 人际意义 《雷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7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Present Study12-13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3-14
- 1.4 Research Questions14
- 1.5 Research Subject14-15
- 1.6 Research Procedure and Analytic Framework15-17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7-24
- 2.1 Introduction of Thunderstorm and Its Two Translated Versions17-20
- 2.1.1 Cao Yu and Thunderstorm17-18
- 2.1.2 Yao Hsin-nung's Translation of Thunder and Rain18-19
- 2.1.3 Wang Zuoliang and Barnes's Translation of Thunderstorm19-20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Grammatical Metaphors20-22
- 2.3 Application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Translation Studies22-24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24-37
- 3.1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s24-27
- 3.1.1 The Introduction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24-25
- 3.1.2 Three Metafunctions25-26
- 3.1.3 Grammatical Metaphor26-27
- 3.2 Mood System27-30
- 3.2.1 Four Speech Roles27-28
- 3.2.2 Mood Struct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28-29
- 3.2.3 Metaphor of Mood29-30
- 3.3 Modality System30-37
- 3.3.1 Modal Parameters31-33
- 3.3.2 Realizations of Modal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33-35
- 3.3.3 Metaphor of Modality35-37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MOOD METAPHORS IN THUNDERSTORM37-48
- 4.1 Analysis of Mood Metaphor from Syntactic Structure37-40
- 4.1.1 Mood Metaphor Realized by Interrogative Clauses37-38
- 4.1.2 Mood Metaphor Realized by Declarative Clauses38-39
- 4.1.3 Mood Metaphor Realized by Imperative Clauses39-40
- 4.2 Analysis of Mood Metaphor from Discourse Marker40-45
- 4.2.1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Modal Particle "呢"41-42
- 4.2.2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Modal Particle "吧"42-44
- 4.2.3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Modal Particle "么"44-45
- 4.3 Analysis of Mood Metaphor from Modal Value45-48
- 4.3.1 Influence of Mood Choice on Modalization46
- 4.3.2 Influence of Mood Choice on Modulation46-48
- CHAPTER FIVE COMPENSATION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TRANSLATING MOOD METAPHORS48-58
- 5.1 Compensation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through Mood System48-50
- 5.1.1 Preservation of the Original Mood Choices49
- 5.1.2 Alteration of the Orginal Mood Choices49-50
- 5.2 Compensation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through Modality System50-58
- 5.2.1 Addition of Modal Operator and Modal Adjunct51-52
- 5.2.2 Shift in Polarity52-54
- 5.2.3 Choice of Orientation54-58
- 5.2.3.1 Explicit Subjective Expressions54-56
- 5.2.3.2 Explicit Objective Expressions56-58
- CHAPTER SIX CONCLUSION58-61
- 6.1 Summaries of Major Findings58-60
- 6.2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60-61
- BIBLIOGRAPHY61-64
- ACKNOWLEGEMENTS64-65
- PAPER(S)PUBLISHED DURING MA STUDIES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裘燕萍;;语篇目的与人际意义的体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蔡爱春;;语篇人际意义的模糊性初探[J];邢台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夏秀芳;;英汉人际意义的表达及翻译策略[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11期
4 周惠;耿维峰;;评价理论框架及其体现的人际意义探析[J];长城;2010年02期
5 郑元会,苗兴伟;语篇的人际意义与译入语的容纳空间[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5期
6 刘英;英国银行宣传手册的人际意义分析[J];外语学刊;2004年01期
7 郑元会;话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评《红楼梦》中王熙凤一段会话的英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杨才英;;论英语语篇中的人际意义衔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王承君;;英译神州行储值卡的人际意义[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1期
10 姚艳梅;;试探自传话语中的人际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雯萍;;美国总统就职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石春煦;;学科教学大纲的人际意义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孟盈珂;;科普语篇的人际意义:积极介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佳;;奥巴马和罗姆尼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讲的人际意义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茜;基于系统功能语法语气系统的汉语医患会话人际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郑元会;翻译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D];山东大学;2006年
3 李诗芳;法庭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颖;从评价体系看商业评论中态度意义的实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杨才英;新闻访谈中的人际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张俊;包装名词在语篇中的态度意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水晶;医患会话中汉语情态附加语的人际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丁宁;英文社论中投射动词的介入资源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王琪;网络学术论坛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李红娟;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外企英文简介的人际意义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5 岳世良;功能视域中的汉语公益广告人际意义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6 曲元芬;英文报刊民生新闻中的介入资源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宋涛;针对不同性别化妆品广告语篇人际意义的比较分析[D];鲁东大学;2016年
8 温丽娟;老舍小说对话艺术翻译研究-《猫城记》及其两英译本中对话的人际意义探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张路遥;TED激励类演讲中的人际意义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10 白鹤翔;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人际意义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13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61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