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论
本文关键词: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论
更多相关文章: 民俗艺术 传播生态 传播主体 传播目的 传播方式
【摘要】: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是建立在对民俗艺术传播意义的追问上,而不是对原由或技术决定主义的探寻。所以,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及其意义探寻,企望的是寻求艺术与科技的平衡结构,或者说是寻求传播中所体现的艺术生态平衡。基于传播生态的这种整体性的研究思路,我们主要从传播主体、目的、方式、内容等四个方面来对民俗艺术传播当下意义的生态建构进行尝试性的探索:传播主体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提升;传播目的上关注科技革新与民俗艺术精神的契合;传播方式上保持民俗艺术传播的"耐度"和"适应度";传播内容上挖掘和拓展民俗艺术的传播空间。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 民俗艺术 传播生态 传播主体 传播目的 传播方式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项目编号:13YJC760053)成果
【分类号】:J0;G206
【正文快照】: 今天,我们已经高歌猛进地迈入了数字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后技术时代为背景的民俗艺术传播,已与现代传媒结下了不可解之渊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保持牧歌式的原生态民俗及其传播已经是一种奢望,我们目前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传媒在民俗艺术传播中的积极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思炎;;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卫戈;;甘肃县域民俗艺术资源评估机制探索[J];开发研究;2008年03期
3 陶思炎;;论民俗艺术学体系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基础[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陶思炎;李鹏;;民俗艺术学的历史、体系与方法——陶思炎教授访谈录[J];艺术学界;2013年02期
5 黄国楹;劳动者的艺术──读《中华民俗艺术精粹丛书》[J];美术之友;2000年03期
6 王伟;;消费时代的民俗艺术与产业化研究[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07期
7 陶思炎;孙发成;;民俗艺术的审美阐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5期
8 陈静;;浅谈民俗艺术与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11期
9 邓抒扬;;民俗艺术在现代文化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卢爱华;;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功振邋兰宇;王勇超和他的民俗艺术博物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记者 李卫 实习生 雷艳阳;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试营业[N];陕西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杨柳 编译;美国民俗艺术博物馆为何深陷“债务泥潭”[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杨维忠;民俗艺术产业化出路何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5 吕品田;春节民俗艺术对年味的强化[N];光明日报;2011年
6 聂传清 李鹏翔;民俗艺术:国内生根,海外开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7 王云;庆城生产各类香包产品50万件[N];陇东报;2009年
8 王云;庆城县紧锣密鼓备战文博会[N];陇东报;2007年
9 四川音乐学院 柴永柏;藏羌乡土文化民俗艺术的传承[N];光明日报;2012年
10 本报驻甘肃记者 张陇堂;小香包做成大产业[N];中国旅游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明珠;客家民俗艺术与地域性设计探析[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2 逄群;胶南民俗艺术调查与研究[D];鲁东大学;2014年
3 杜n,
本文编号:741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74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