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到婺剧《血剑》——后经典叙事学视角下的改编
本文关键词:从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到婺剧《血剑》——后经典叙事学视角下的改编
更多相关文章: 婺剧《血剑》 《麦克白》 莎士比亚 后经典叙事学
【摘要】:婺剧是中国南方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根据《麦克白》改编的婺剧莎剧《血剑》把莎剧中对人性中假恶丑的鞭笞以古老的婺剧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西戏剧的交流中具有特殊意义。婺剧《血剑》将婺剧与《麦克白》的剧情有机融合,形成了既以现实生活的常态为摹本,但又忠实于舞台叙事的审美特点,通过后经典叙事的建构,在叙事与抒情之间的转换和互涉中达到了对人性的深度开掘。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 婺剧《血剑》 《麦克白》 莎士比亚 后经典叙事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项目编号:12XWW00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3-03
【正文快照】: 中国婺剧,在江南文化的浸淫之下,明末清初流行于金衢一带。[1](P.5)作为中国南方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的婺剧囊括了“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和时调等六大剧种”,[2]①其丰富的表现力完全可以用之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在中西文化频繁碰撞的今天,以婺剧形式搬演莎士比亚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志良;;中国婺剧的文化定位[J];戏曲研究;2009年01期
2 郭克俭;;以剧种视角解析婺剧概念的有效性[J];戏曲研究;2009年01期
3 王加南;;婺剧六大声腔的音乐特点[J];戏曲研究;2009年01期
4 刘祯;;婺剧的地位价值和保护研究——在中国婺剧理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戏曲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建章;论《聊斋志异》“弄假成真”的艺术技巧[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3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4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王达敏;《徽商》:面对历史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6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7 洪增流,管建明;叙事角度中的传统和现代意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8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肖寒;;来春石泰聘华前后诸史事[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林珍;;《远山淡影》中的不可靠叙述与读者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5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7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8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绍杰;《名利场》叙事技巧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向静;抗战新闻漫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傅谨;婺剧:腔调与剧种[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方宏烨;;试论婺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民;;人鬼情未了——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研究中的多元模式[J];名作欣赏;2006年06期
2 武端理;刘竞秀;;试析《麦克白》中莎士比亚的权贵思想[J];电影评介;2010年17期
3 李伟民;;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乔平;于《麦克白》与《长生殿》之比较中看中西悲剧的审美[J];福建艺术;1999年04期
5 徐群晖;莎士比亚悲剧的审美现代性[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徐群晖;神经症心理和莎士比亚悲剧的审美现代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1期
7 荆莹;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悲剧环境与悲剧人物[J];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朱世达;;亨丁顿图书馆·莎士比亚·林同济(国际文坛漫步)[J];读书;1985年04期
9 王佐良;;以诗译诗 甘苦自知——评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J];读书;1990年12期
10 矫福军;赵晓杰;;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思想[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树钧;;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莎学事业的发展[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索晓海;;麦克白与仇虎的谋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莎士比亚是我们的同时代人[N];文汇报;2008年
2 孙建;现代戏剧的罗马[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吴健平;悲剧性的作家与悲剧色彩的人物[N];文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劲秋;流变中永恒的风景[D];河南大学;2003年
2 叶倩;莎士比亚五部悲剧中的“死亡”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辛雅敏;20世纪莎士比亚批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信兰;以歌剧《麦克白》男主人翁的角色塑造为中心实施咏叹调《爱戴 尊敬 荣光》演唱的二度创作[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2 郑丽华;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比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3 周小刚;《麦克白》和《李尔王》的隐喻解读[D];兰州大学;2012年
4 王媛;历史视角下的古希腊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之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苏美雅;激情,,挣扎,毁灭三部曲—《麦克白》悲剧性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6 林文思;莎士比亚悲剧艺术的人性探索[D];安徽大学;2012年
7 侍中;《论莎士比亚悲剧中死亡的本体论意义及其戏剧功用》[D];安徽大学;2004年
8 蔡丽萍;试论《麦克白》中的主要戏剧手法及其效果[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琳;莎士比亚悲剧的生态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慧娟;莎士比亚悲剧中疯癫现象的福柯式解读[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45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45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