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记忆衍生恶之花
本文关键词:创伤记忆衍生恶之花 出处:《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创伤记忆 恶之花 双胞胎 克劳斯 路卡 日记 小说 主题 阅读体验 上海人
【摘要】:正恶童日记,[匈牙利]雅歌塔·克里斯多夫著,简伊铃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恶童日记》是一本让人震惊的书,作者从各个角度挑战着读者的阅读体验,主题首先惊世骇俗,一直以来我们对"恶"避之不谈,一味尊崇"善",从来没有一部小说如此正面集中地描写"恶",相比于善的
[Abstract]:In the journal of the children of the children of children , the diary of the children of the children of the children of the children of Hungary , and the diary of the children of children in 2013 , is a book of shock . The author challenges the reader ' s reading experience from various angles . The subject is first shocked by the world , and has never been talking about " evil " . It has never been a novel such a positive concentration of " evil " , compared to the good .
【分类号】:I515.074
【正文快照】: 恶童日记,[匈牙利]雅歌塔?克里斯多夫著,简伊铃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恶童日记》是一本让人震惊的书,作者从各个角度挑战着读者的阅读体验,主题首先惊世骇俗,_直以来我们对“恶”避之不谈,一味尊崇“善”,从来没有一部小说如此正面集中地描写“恶”,相比于善的单薄虚妄,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卫岭;;创伤记忆与文学治疗——从《奇异的插曲》看奥尼尔的悲剧创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卫岭;;创伤记忆的思想与艺术升华——简析奥尼尔的《拉撒路笑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彭贵菊;;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与创伤记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朱建定;任晓霏;;驱不散的俄狄浦斯——《榆树下的欲望》弗洛伊德式解读[J];作家;2011年02期
5 陈蕊;;恶中的超越——《恶之花》中的宗教情怀[J];山花;2009年04期
6 飞白;“你创造了新的颤栗”——从几朵小花看《恶之花》[J];名作欣赏;1985年06期
7 潘加钦;论《恶之花》的美学意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8 罗昔明;;哥特小说美国化之探析[J];东方论坛;2009年06期
9 张莹;;谈《简·爱》中的创伤记忆书写[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邵凌;;库切与创伤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娅;;浅析“世纪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助昌;惊艳“恶之花”[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海飞;拐弯之处就是黑夜[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宁樱(自由撰稿人);畅销是一门手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赵秦;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之四)[N];中国社会报;2007年
5 陈晓梅;有爱就有奇迹[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苌苌;阅读爱情[N];经济观察报;2005年
7 俞冰夏;最彻底的不信任[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8 曾园;不朽的急就章[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王淼;那个时代、那个中国[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张陟;将闹剧进行到底[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卫岭;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D];苏州大学;2008年
2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3 姚晓萍;境界与精神[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月影;“恶之花”在莎剧《李尔王》中的表现[D];四川大学;2007年
2 曹海艳;论《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苑红章;《恶之花》的图像艺术[D];青岛大学;2007年
4 黄灿;浅析克劳斯曼作品中的同性恋情结[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骆祥聪;回忆与构建[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木艳;唯美主义的“恶之花”[D];吉林大学;2007年
7 潘玉姝;解析《五号屠场》的创伤性[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谭小勇;试论华莱士·斯蒂文斯诗学观的形成[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9 苏丹;遮蔽与重现[D];南昌大学;2008年
10 朱玉兰;日常生活的审美现代性救赎[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81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8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