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世殉情题材言情叙事比较
本文关键词:中日近世殉情题材言情叙事比较 出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日近世殉情题材的言情叙事中无论是"士妓恋",还是"町妓恋"都是以超越金钱、等级、阶层的认同感为基础的。现实世界里情感、人情与道德、伦理相悖时,相恋的男女选择了死亡,而作者进一步将这种死亡崇高化。在《花月痕》和《情死曾根崎》《情死天网岛》等作品中明显可见中日近世作家对情死的崇高化倾向。在上述的相同点外,通过比较我们也不难发现中日文学在审美倾向和叙事模式上的不同。
[Abstract]:In the narrativ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martyrdom, whether it is "the love of a scholar or a prostitute," it is based on a sense of identity that transcends money, rank, and class. In the real world, emotions, human feelings, and morality. When ethics goes against each other, men and women who love each other choose death. The author further sublime this kind of death. In the works of "Flower and Moon scar" and "Love and death Zeng Kendazaki", "Love and death of Skynet Island", it is obvious that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writers' sublimation tendency to love and death is obviou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in aesthetic tendency and narrative mode.
【作者单位】: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日语系;
【分类号】:I0-03;I106
【正文快照】: 殉情,可谓爱情悲剧发展的极致,日语中殉情一词汉字表记为“心中”但“心中”本意并不仅仅指情死,日语的“心中”,指的是相恋的男女用以向对方表明心迹的证据。为了证明爱的真切,写下誓词、拔下指甲、断发、文身、断指都是“心中”。山东京传的黄表纸《江户风流荡子》中艳二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进;浮沉在社会历史大潮中——论《花月痕》的影响[J];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少娟;;新世纪以来《花月痕》研究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2 张能泉;潘利锋;;交流与传承的典范——论郭沫若与谷崎润一郎的关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徐刚;;《花月痕》百年研究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孟令秀;刘春波;刘阳;;《雪国》作品赏析[J];才智;2009年35期
5 李军;尚侠;;文化因素与战后日本的核政策[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6 林秋雯;森鸥外性格特征的二重性——传统与反传统的互制心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方长安;李樵;;前期创造社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赵海涛;张冰;;夏目漱石汉诗文创作及研究位相[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2年01期
9 杨起;;日本汉诗吟咏的发展及其对中日交流的影响[J];时代教育;2012年17期
10 张红亮;段九菊;;《花月痕》中“秋心院”与“愉园”的园林景观与花卉应用分析[J];广东园林;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王天慧;横光利一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超;民初“兴味派”小说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璐;谷崎润一郎与中国[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6 勾艳军;日本近世小说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卢茂君;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吴亚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D];吉林大学;2008年
9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倪祥妍;日本小说家与郁达夫[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佳;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质[D];江南大学;2010年
2 叶蕾;谢枋得《文章轨范》综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刘盛楠;浮世绘审美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4 梁晓飞;晚清前期狭邪小说中的士人心态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曾真;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文学论[D];湘潭大学;2003年
6 黄辉;边缘·森林·神话[D];湘潭大学;2003年
7 邓晶华;和汉合璧苏曼殊[D];四川大学;2007年
8 吴繁;有岛武郎童话中对少年的爱与希望[D];吉林大学;2008年
9 沈冬芳;雪村友梅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广益;大同新梦[D];清华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进;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J];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津菊;异样的言说──当代文学中救助主题叙事模式的性别差异[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赵玉;;“再现”说与“表现”说无力解释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倾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01期
3 边立红;马秀美;李康明;;译者能动主体与《水调歌头·中秋》的英译[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李军;;童话故事与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比较[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5 李奇志;;晚清翻译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3期
6 蔡毅;情死──人性光辉的闪烁[J];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02期
7 侯运华;原型与叙事模式[J];中州学刊;2001年03期
8 汪树东;;呼唤超越精神的出场[J];文艺评论;2006年04期
9 王丽娜;;审美主体的发展对艺术叙事模式的影响[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徐艺玮;;《诗经》与《荷马史诗》的比喻之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姜澄清;;试谈毛泽东的审美情趣——兼论“当代文艺观念”的内涵[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2 胡其林;;浅谈散文创作的特点和体会[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道广;;艺术活动及审美对社会文化基调的影响[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葛来保;;试论剧本价值[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疏星;抗震救灾文艺作品赶时间更要重质量[N];中国艺术报;2008年
2 吴荣先;奥运题材 有人趁热跟风[N];中国商报;2008年
3 丁宝德;文艺不应遗忘普通劳动者[N];人民日报;2007年
4 顾咪咪;“红色经典”蹿红拍卖市场[N];解放日报;2006年
5 肖飞;仕女图堪称市场好题材[N];中国商报;2007年
6 叶玉琳;不要忘记诗歌的姓[N];福建日报;2001年
7 宋琛;新邮预订难产 邮人望眼欲穿[N];中国商报;2007年
8 张达;倡言“情感思维”[N];光明日报;2002年
9 刘正平;论艺术创造中的艺术想象[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李孝弟;需区分感官享受的情感愉悦和审美的精神愉悦[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纪海龙;“我们”视野中的“他者”文学[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雪琴;虹影与三岛由纪夫比较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武永娜;《天路历程》与《西游记》:历史类型学阐释[D];河南大学;2006年
3 郭慧丽;苏珊·朗格艺术形式美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谭莉;论苏珊·朗格的符号论艺术哲学思想[D];山东大学;2007年
5 陈静;苏珊·朗格的艺术本体论[D];武汉大学;2005年
6 马缘园;王维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金月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韩短篇小说叙事模式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8 黄芳;释“空白”—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潜范畴[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魏安娜;中西方文学乱伦母题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10 吴玲;情动辞发[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82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8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