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汤婷婷《女勇士》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发布时间:2018-01-05 09:06

  本文关键词:汤婷婷《女勇士》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汤亭亭 《女勇士》 后现代主义特征


【摘要】:汤亭亭的《女勇士》自问世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盛赞为振兴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女勇士》自出版以来,先后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不仅作为文学作品被讨论,而且被视为美国研究、人类学研究、历史研究、族裔属性研究、妇女研究等主要的文化读本。全书共有五个章节,每一个部分都既可以独立成章,又紧密相连。书中支离破碎的记忆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时常让读者如坠云雾,中美文化之间纷繁复杂的冲突此起彼伏。 人们试图从多重视角解读这部作品,评论家们各抒己见,有赞颂欣赏,也有贬低讽刺。代表性的评论大致有以下几类,有人认为该书的主要特色是神秘的东方色彩,有人认为该小说的中心是揭示中国妇女的痛苦遭遇,有人认为该小说的主题是沉默与发声,也有学者认为该小说揭示了华裔女性建构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还有人认为其主要介绍了母女关系问题,还有人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其中的成长主题。本文另辟蹊径,主要借助后现代主义理论,详细阐明了其鲜明的特点。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简要介绍,以及对汤亭亭生平和三部主要作品的介绍。文中重点介绍了《女勇上》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国内外对它的评价。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后现代主义以及其主要特征。 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分别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特征在《女勇士》中的体现,比如叙事结构、互文性,和拼贴的特点。 第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本文作者通过对汤亭亭及其作品的进行的简单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研究《女勇士》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通过解读看似支离破碎的五个故事,发现作者意识到了个人身份的缺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男子气概来武装自己的身份。第二,通过对中国神话故事的改写,尤其是全书以蔡琰唱出“胡笳十八拍”的故事结束隐喻其终于找到了华裔文化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其对中西文化互相沟通和互相融合的呼唤。
[Abstract]:Kingston's "Women Warriors"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since it was published, and has been praised as a pioneering work to revitalize Chinese literature. "female Warriors" has been published since its publication.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20 languages, not only as a literary work, but also as American studies,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historical studies, ethnic identity studies. Major cultural books, such as women's studies.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e book, each of which can be separated into chapters and closely linked. The fragmented memory and imagination in the book often make the reader fall into a cloud. There are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People try to interpret the work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with critics expressing their views, admiring and belittling satire. 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representative comments.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book is the mysterious oriental color, some think that the center of the novel is to reveal the suffering of Chinese women, others think that the theme of the novel is silence and voice.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novel reveals the process of Chinese women to construct their own cultural identity, and others think that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There are also some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owth of the novel to explore the theme of growth. This paper explores a new way, mainly with the help of post-modernism theory, detailed elucidation of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s well a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Kingston's life and three main works. The second part briefly introduces postmodernism and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The third part to 5th part discusses the postmodernism characteristic in the female Warrior respectively, such as narrative structure, intertextuality, and collage characteristic. Part 6th is a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hrough a simple analysis of Kingston and his work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 and thinks that two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e study of Women Warri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The first one is to interpret the five seemingly fragmented stories. Found that the author realized the lack of personal identity, in orde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armed their identity with manhood. Second, through the rewriting of Chinese mythology. Especially in the end of the story of Cai Yan singing "Hu Jia 18", the book finally finds the express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reveals its call for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小海;;体验式商业语境的营造[J];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02期

2 张翔;索绪尔“所指”及其认识效应[J];外语学刊;2000年01期

3 黄永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艺术原创[J];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04期

4 阮超;;浅析美剧中的视觉文化传播——以美剧的拍摄和制作为例[J];新闻世界;2010年04期

5 李公男;;对电影《卑劣的街头》的结构主义解读[J];新闻世界;2011年06期

6 徐婧婧;;网络红人博客的广告效应——以重庆“呛口小辣椒”姐妹为例[J];新闻世界;2011年12期

7 覃祚建;;论大众文化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挑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李光照;论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大众文化传播[J];平原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刘娜;;威廉斯意识形态概念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田亚莲;;探寻后现代广告艺术发展的方向[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琳;;缺席的“在场”——试析纪录片《东》中的现实观[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李为君;;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年文化认同危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白红兵;;媒体狂欢的文化逻辑[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殿元;;广告文化消费至上观的价值批判[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10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传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824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824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1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