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金蔷薇》:作家劳动教育创作的隐喻

发布时间:2018-01-05 10:21

  本文关键词:《金蔷薇》:作家劳动教育创作的隐喻 出处:《语文建设》2013年1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金蔷薇》作家 劳动教育 隐喻


【摘要】:俄罗斯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著的《金蔷薇》是一部关于作家劳动礼记的创作经验谈,在该著作中,他结合自身的创作实际,并以一些知名作家的创作活动特点为切入口,以清新自然的散文笔调,结合感人肺腑的叙事方式,揭示了作家劳动教育创作的隐喻。
[Abstract]:Russian writer Kang Bustowski's "the Roses" i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author's work Rites, in which he combines his own creative reality. An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famous writers' creative activities as the entrance, with a fresh and natural prose style, combined with the touching narrative way, the author reveals the metaphor of the writer's labor education creation.
【作者单位】: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分类号】:I512.074
【正文快照】: 《金蔷薇》是俄罗斯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部关于作家劳动礼记的名著,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不仅是作家创作的著作,同时也是一本文学教育著作,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一本经典。巴氏用叙事的手法,结合对旅程中自然风貌的描写,将文坛上已故的大文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景雷;;从人的历史的维度出发——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考察[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4期

2 胡煜华;;童年经验之于迟子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3 刘生龙;略论文学客体的审美规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4 黄文卿;;文学创作“灵感”刍议[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5 陈吉猛;;文学交流现象学基本问题论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赖若良;;文学作品的色彩和旋律——浅析创作主体的审美直觉[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7 周国瑞;;试论创作动机的强化与控制[J];湖北电大学刊;1998年02期

8 张静华;童心与诗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刘筠;;试论童年思维与诗性思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周岩;;论迟子建小说的童稚视角[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梅;唐宋词与唐宋文人日常生活[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伟平;人间幸福的执著追求[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晓;地域文化与迟子建的小说创作[D];暨南大学;2011年

3 马树芳;李贽与卢梭诗学比较[D];安徽大学;2011年

4 汪伟;生态批评视域下的韩少功乡土写作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丹娜;本能与欲望的构建和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吕江会;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开斌;扬起你的笑脸[D];南昌大学;2008年

8 郭颖杰;论苏童小说的童年意绪[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9 薛荣玉;“生死场”:萧红小说的创伤体验与诗性展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韩冬梅;论阎连科小说中的残病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楠;;现代文学中的结核病隐喻探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2 任红红;;《十日谈》中隐喻的解读与比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陈晓洁;;后殖民主义的性别隐喻——西方男子与东方女子的故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张英;;出神入化的隐喻运用——解读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群山》[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5 章素苹;;布莱克“The Tiger”一诗的隐喻解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王辉;;诗篇中的隐喻表达及其赏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7 何宏伟;;性文化的隐喻和象征符号——由圣经中的“鞋”说起[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徐珊;普晓敏;黄颖;;隐喻与文学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解读《喜福会》中“人”隐喻的语篇功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向二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隐喻意蕴解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柴慧;;《西风颂》与《三月与末日》二诗之比较及赏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申淼;李福印;;Prince Died,What about Snow White——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孙飞凤;;论会话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刘昱君;;中英短篇故事叙事结构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谢齐阳;;布宁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新;;人性扭曲、良知泯灭的大曝光——简评《暴露》[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8 张兰珍;;从马洛的寻觅看文明的堕落[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9 张居华;;论社会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周丹铭;;从史蒂芬·金获奖看美国文化背景下的通俗文学[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士跃;战争谣言与武器图腾[N];东方早报;2009年

2 记者 尚栩;近八成法国人不喜欢获奖文学作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本报记者 康慨;怎样一分为二地纪念汉姆生[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董强;《昨日之岛》:荡向文学之极[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5 郭英剑;挖掘那段沉默的历史……[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刘沛;文学作品重译的误区[N];光明日报;2002年

7 王延松;我们不可能真正进入毕希纳[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陶丽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所副研究员;文学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9 王理行;出色的译作:既经得起读 又经得起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许周鹣;异样的生存 独特的视角[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倪文波;崔致远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肖沁浪;莫里森小说的叙事手法与作品自由主题的展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王月;希利斯·米勒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金凤;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金真迪;解放后韩·朝·中国朝鲜族文学教育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韦春晓;理想反派:早期近代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理查三世[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车文丽;隐含作者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迎伏;隐寓的天使与天使的隐喻[D];四川大学;2007年

2 洪芳;论柯勒律治的想象理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曹霞;解读特拉克尔诗歌中的颜色意象[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许家进;论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宗教因素[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萨茹拉;从近现代日本的历史环境出发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鸟”[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于秋影;布宁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弱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郭佳;平凡之美:拉金、于坚诗歌发生学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宇;初探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早期小说中的创作技巧[D];四川大学;2005年

9 吴丽雯;关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三辩[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吴丽娜;对迪伦·托马斯诗歌的功能和认知文体学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82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82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a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