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诗”与共和主义——对施莱格尔形而上学思想的一种诠释

发布时间:2018-01-06 05:22

  本文关键词:“诗”与共和主义——对施莱格尔形而上学思想的一种诠释 出处:《现代哲学》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共和主义 形而上学


【摘要】:"诗"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核心概念,"共和主义"传达的是浪漫主义者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以下简称弗·施莱格尔)的政治理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于弗·施莱格尔以"诗"的方式表明其政治立场。从"诗"与共和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的维度可以看到,弗·施莱格尔把"共和主义"解释为一种历史的发展秩序,是"诗"的形而上学。而浪漫主义形而上学思想的实质,是对知识论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以"诗"的方式追求人的完整性。因此,在"诗"与"共和主义"概念之间,并非只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二者的前后连贯性本身就表明了弗·施莱格尔关于进步与反思的观念。
[Abstract]:Poetry is the core concept of early German romanticism, and "republicanism" conveys the political ideals of the Romantic Friedrich Schleg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that Fr Schlegel expresses his political position in the form of "poetry,"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logical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s of "poetry" and republicanism. Fr Schlegel interprets "republicanism" as a historical order of development, a metaphysics of "poetry," and the essence of romantic metaphysics is a critique of intellectual metaphysics.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poetry" and "republicanism" is not only internal consistenc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herence of the two shows the very idea of progress and reflection.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基金】: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1DWW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2
【正文快照】: 一什么是“诗”?浪漫主义者所崇尚的“诗”的真实涵义是什么?是充满想象力的诗歌,还是另一种哲学思维?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是诠释浪漫主义形而上学思想的关键。进一步说,这决定着对西方哲学的整体认识与把握。从“诗”与共和主义的逻辑关系出发,解读“诗”与共和主义之间存在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胡万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读康德《实用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钱善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启蒙运动论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燕;;当代詈语的嬗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军;;试论公民权与人权的差别[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8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9 吴全华;;论康德的教育现代性及其合理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罡;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慧;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D];湘潭大学;2010年

8 伍本霞;论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伯杰;弗·施莱格尔的“浪漫反讽”说初探[J];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01期

2 W·韦措尔德,洪天富;弗·施莱格尔的艺术史观[J];美苑;2005年04期

3 彭勇;;关于F.施莱格尔艺术研究的“断片”式解读[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张继云;陆杰荣;;施莱格尔的“无限性”理论探究[J];哲学动态;2011年08期

5 李伯杰;论弗·施莱格尔的“交友”思想[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6 冯亚琳;“浪漫的书”——论施莱格尔的小说理论与小说试验[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威廉·韦措尔德,洪天富;奥·威·施莱格尔的艺术史思想[J];美苑;2005年03期

8 沃尔特·塞勒;沙渺;;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创始人[J];文化译丛;1989年01期

9 张帆;;论弗·施莱格尔的浪漫主义女性构想——重读经典《路清德》[J];理论界;2006年11期

10 杨俊杰;;德国耶拿浪漫派的印度情结:从诺瓦利斯到弗·施莱格尔[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伯杰;;弗·施莱格尔的“浪漫反讽”说初探[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2 张继云;陆杰荣;;施莱格尔关于“浪漫诗”理论的历史解释原则[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董闪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浪漫反讽”:启蒙文化的侧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邵宏;文艺学与比较文艺学[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渊;德国早期浪漫派诗学研究:以弗·施莱格尔为代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津津;从弗·施莱格尔的文艺理论看德国浪漫派精神[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志斌;弗·施莱格尔诗学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彭勇;古典的“眼泪”[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86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86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7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