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小说中海岛生态悲剧的警示
本文关键词:荒岛小说中海岛生态悲剧的警示 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荒岛小说 生态批评 海岛悲剧 生态恶化 警示人类
【摘要】:海岛就是一个被"浓缩"了的地球。海岛生态悲剧性的命运,也正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一个缩影。本文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从整体上把握荒岛小说发展的历史脉络,解读英国著名的两部经典荒岛小说(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以及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中的海岛。通过考察不同时期荒岛小说中海岛的命运和生态境况,解析小说中海岛生态悲剧性的结局,呈现漠视海岛生态责任的危害,反思和重构人类自身的文化,从而进一步警示人类关注自身生存的地球环境。
[Abstract]:The island is a "condensed" earth. The tragic fate of the island ecology is also a microcosm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On the whole, grasp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sert island novels. Interpretation of two famous British novels on the Desert Island (Daniel Defoe's Robinson Stream and William Golding's Lord of the flies). By examining the fate and ecological situation of the islands in the novel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desert islands. Analyzing the tragic ending of the island ecology in the novel presents the harm of ignoring the island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and rethink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human own culture so as to warn the human being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arth environment of their existence.
【作者单位】: 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荒岛文学起源于英国。它大多采用长篇小说的形式,以人在荒岛求生或历险为题材,是一种内容较为特殊的文学类型,通常被称为荒岛小说。在英国荒岛小说的历史上,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R.M.巴兰坦的《珊瑚岛》、罗伯特·史蒂文森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年03期
2 薛家宝;荒岛:“文明人类”的透视镜——论《蝇王》对传统荒岛小说的突破[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爱春;;生命绿色的远景凝眸——论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生态意识[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3 佘爱春;;自然·人·生命——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生态哲学意蕴[J];电影评介;2007年01期
4 冯芬;开拓绿色批评的视野——当代中国生态批评研究综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邓天中;格式塔生态理论:走向深层的生态批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7期
6 杨春芳;《蝇王》之象征体系探微[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李晓明;吴承笃;;当前国内文艺与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8 覃新菊;我国生态文艺学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王丽;;理性与野蛮的角力——对《蝇王》群体心理传播的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朱桂成;对《黑暗的心脏》的系统解读与接受[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晓明;美国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陈琦;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6 陈亚民;罗杰·弗莱形式—文化的艺术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吴景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双重变奏[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鲁晓雁;隐含于启蒙批判中的对启蒙的延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黄戈;踪迹大化·其命唯新[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生态批评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作家文学研究[D];华侨大学;2004年
2 侯玉芹;大地的呼唤——19、20世纪英美文学中的“人与自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文亮;生态美学视域中的20世纪乡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程家遐;试论当代中国艺术体制下的油画评价标准[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荆兴梅;用生态批评理论分析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薇;生态批评的重审与理论新开拓[D];中南大学;2005年
7 王建涛;唐代官僚士大夫家庭管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玉洪;旁观时代的诗人[D];兰州大学;2006年
9 张艳丽;斯人独憔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菁;以生态伦理学视角解读《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军;论福克纳的自然观——“大森林三部曲”的生态批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黄红荔;;“水仙花”的生态批评解读[J];职业时空;2008年06期
3 李卉;;生态批评的主要着眼点[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4 马军红;;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司各特·斯洛维克访谈[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2期
5 帕特里克·墨菲;;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当代美国小说(英文)[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01期
6 刘丹;;回归自然,向往童真——生态批评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体现[J];作家;2009年04期
7 付文中;;《圣经》中的绿色思想探微(英文)[J];大众文艺;2010年11期
8 乔国强;读唐奈·德莱斯《生态批评:环境文学与美国印第安文学中的自我与地域》[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9 毛娟;;生态批评的浪漫主义资源[J];当代文坛;2006年01期
10 王晓华;;华兹华斯:生态意识的觉醒者[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曾小月;;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狄更斯小说研究[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慧;;论生态文学的开创者——亨利·大卫·梭罗知名度崛起的内外因[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曾玲;;《钟形罩》下女性的反叛——对《钟形罩》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潘慧影;;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西尔瓦纳斯·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生珍;;自然主体性:尤金·奥尼尔戏剧生态意识探析[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平萍;美国生态批评的环境转向[N];文艺报;2009年
2 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的成员、外国生态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陈蕾;2007年国外生态文学回眸[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记者 韩晓玲;国内外专家探讨“绿色”文学[N];湖北日报;2008年
4 清衣;“超越梭罗:文学对自然的反应”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N];文艺报;2008年
5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教授 覃新菊;生态穿越天空 诗歌清远相会[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6 张琼;莎士比亚的世界 世界的莎士比亚[N];文艺报;2006年
7 陈文;美国召开西部文学学会年会:“美国西部记住与忘却的文化”[N];文艺报;2005年
8 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 向若萌;国外生态文学热潮风起云涌[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9 盛泉;生态角度的文学重审与文学批评[N];中国保险报;2004年
10 张冰;《欧美生态文学》[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2 方丽;环境的想象[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杨丽;安妮·普鲁生态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5 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D];山东大学;2006年
6 谭晶华;维拉·凯瑟的生态视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刘国清;从断裂到弥合:泰德·休斯诗歌的生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9 袁霞;反抗与生存[D];苏州大学;2009年
10 龙娟;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丽;《愤怒的葡萄》的生态批评阐释[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华;海明威作品之生态意识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3 齐文平;国内海明威生态研究评述[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高毅;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愤怒的葡萄》[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婷婷;自然·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沫;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羚羊与秧鸡》中的生态关怀和叙事灵活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敏;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生态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荆兴梅;用生态批评理论分析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邬蒙;迷失于后现代的田园[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刘苹苹;生态批评视角[D];上海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86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8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