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鲁迅眼中的俄国诗人:形象学视野下的《摩罗诗力说》

发布时间:2018-01-10 20:09

  本文关键词:鲁迅眼中的俄国诗人:形象学视野下的《摩罗诗力说》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鲁迅 《摩罗诗力说》 俄国诗人形象 他者 社会集体想象物 国民性改造


【摘要】: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描绘了一个以拜伦为宗的摩罗诗人谱系,提出了诗人的任务是"撄人心"的观点。俄国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是鲁迅刻画的两位作为"精神界战士"的摩罗诗人。作为注视者,鲁迅在建构诗人形象时根据自身的期待视野使用了新的参考系,以这一参考系评价了俄国诗人。同时,形象建构过程不仅是主体与客体的对话,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产物。中国的特殊境遇使鲁迅在建构俄国诗人形象的过程中以中国的文化模式意识形态化了他者形象,其目的是通过宣扬摩罗诗歌的精神,改造国民性,改变弱国弱民的状况。
[Abstract]:Lu Xun depicts a pedigree of Moro poets in Moro Poet Theory. Pushkin and Lemontov, the Russian poets, are the two Moro poets depicted by Lu Xun as "soldiers of the spiritual world". Lu Xun used a new reference system in constructing the poet's image according to his own vision of expectation and evaluated the Russian poet by this reference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of image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 dialogue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t is also a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nd a product of the social collective imagination.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of China make Lu Xun transform the image of the other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Russian poet with the ideology of Chinese cultural model. Its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spirit of Moro poetry, to transform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o change the weak country and the weak peopl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512.072
【正文快照】: 《摩罗诗力说》写于1907年鲁迅留日期间。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谈到,当时他欲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办一个名为《新生》的杂志,来倡导文艺运动,目的是文学救国,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起国人的精神觉悟。但后来因为人力物力的缺乏,杂志没办起来,鲁迅便把为杂志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雷纳特·兰德伯格 ,王家平 ,穆小琳;鲁迅与俄国文学[J];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09期

2 陈元垲;;从比较文学角度读《摩罗诗力说》[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辉;鲁迅早期的文学功用观——鲁迅文学批评研究之二[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汪卫东;;鲁迅《摩罗诗力说》中“个人”观念的辨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陈春香;;苏曼殊的外国诗歌翻译与日本[J];长江学术;2008年04期

4 凌孟华;;论日本文化对穆木天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倪正芳;;近代留日群体与中国式拜伦形象的初次建构[J];船山学刊;2009年02期

6 张典;鲁迅与俄罗斯精神[J];俄罗斯文艺;2002年05期

7 王希悦;普希金和阿赫玛托娃的两首爱情诗语言风格对比[J];俄罗斯文艺;2003年05期

8 郜元宝;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林双泉;;“摩罗诗人”与鲁迅早期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形象[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年04期

10 张铁夫;“别求新声于异邦”──鲁迅与普希金[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姜涛;;解剖室中的人格想象:对郭沫若早期诗人形象的扩展性考察(初稿)[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蒋磊;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现代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3 宋扬;论伊藤虎丸的鲁迅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林双泉;传承、颠覆与超越[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靳丛林;竹内好的鲁迅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周琼;赫尔岑与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静;雪莱在中国(1905-1937)[D];复旦大学;2012年

8 孙海军;鲁迅早期思想的“主观主义”倾向与晚清学术思潮[D];苏州大学;2013年

9 郑东艳;列宁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红;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及其文化本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曲丽影;“别求新声于异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南冰;果戈理小说中的怪诞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4 沈云霞;普希金自由思想论[D];湘潭大学;2002年

5 朱洪文;普希金叙事文学的叙述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6 于立得;试析列斯科夫笔下的俄罗斯民族性格[D];四川大学;2005年

7 张娟平;拜伦的形象:从欧洲到中国[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朱淑芳;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与鲁迅的文艺观[D];中南大学;2007年

9 马文渊;继承和创新[D];四川大学;2007年

10 肖霞;论清末民初文学文本中的“日化”现象[D];苏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文林;《摩罗诗力说》英译偶拾[J];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03期

2 胡亚娟;;《摩罗诗力说》的批判精神[J];语文学刊;2006年08期

3 周婕舒;;浅论《摩罗诗力说》[J];青年文学家;2009年07期

4 郑小霞;;浅议《摩罗诗力说》[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5 杨保春;《摩罗诗力说》之诗力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胡群慧;《摩罗诗力说》新论[J];理论月刊;2002年02期

7 王彦铭;;《摩罗诗力说》简论[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8 王培萱;《摩罗诗力说》的历史贡献和当代命运[J];鲁迅研究动态;1989年02期

9 陈娜;;宗教作为思想启蒙的发生与资源——以《摩罗诗力说》为中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程致中;;20世纪文艺观念变革的宣言——论《摩罗诗力说》的文艺美学思想[J];上海鲁迅研究;2004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震;;《摩罗诗力说》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程致中;;《摩罗诗力说》与比较文学[A];东方丛刊(2002年第1辑 总第三十九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敖忠;诗人应当是怎样一种人?[N];文艺报;2000年

2 闽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诗学研究所副所长 沈金耀;鲁迅的至诚之声[N];文艺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沈幼平;从《摩罗诗力说》到《苦闷的象征》[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娟平;拜伦的形象:从欧洲到中国[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06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06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3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