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拯救的黑人文化之根——论《最蓝的眼睛》中乔利的寻根历程
本文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乔利 身份 出处:《理论月刊》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不仅刻画了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还向读者展示了一些男性形象。本文将着重从其中一个失败的男性人物---乔利着手来探讨其在多次寻根之旅过程中男性、种性、父性尊严的丧失以及原因。同时旨在提出,黑人男性同样也面临许多的困境,而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便是坚持本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获得自尊和自信。
[Abstract]:In the Bluest eyes, Morrison not only portrays many vivid images of women.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one of the failed male characters---Jolly to explore the male sex in the course of many root-searching trips. At the same time, the purpose is to point out that black men also face many difficulties, and the only way out of this dilemma is to adhere to their own national culture, so as to gain self-esteem and self-confidence.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2Q131)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杜波伊斯(W·DuBois)在《黑人的灵魂》(The Souls ofBlack Folk,1903)一书中概括了美国黑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两难处境,“一个人总是感觉到他的两重性———自己是美国人,而同时又是黑人;感觉到两个灵魂、两种思想、两种不可调和的努力;在一个黑色躯体里有两种相互较量的理想,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韵;埃莉诺·达克的小说《永恒的土地》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王俭;寻求有意义的身份——浅析索尔·贝洛的《寻找格林先生》[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王荣;黑人民族的生存之路——简评《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思想[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崔美云;毕可拉自我迷失的根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J];社会科学家;1998年02期
6 张瑞华;对谭恩美作品的文化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周韵;历史·语言·身份——评皮得·凯里的小说《科利帮的真实历史》[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2期
8 朱徽;当代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3期
9 余民顺;身份的焦虑——读《汤姆·琼斯》[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杜心源,沈培法;流放者的寓言——论拉什迪近期小说创作[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丽英;;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小进;从滞定到流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丽;通往地平线的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2 王淑立;论乔治·爱略特对马南同情身份的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钟京霞;[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4 傅军岭;《隐身人》:重建自我[D];郑州大学;2005年
5 杨丛道;独特的吉什·任:重构美国文化概念[D];郑州大学;2005年
6 宋泽华;写作构建和谐[D];浙江大学;2006年
7 霍晓珊;弗兰肯斯坦对身份的寻求与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玮;论艾丽斯·沃克小说中的黑人女性身份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魏晓巍;《藻海无边》的后殖民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艳妍;在魔幻现实主义中营造“第三度空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66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66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