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李尔王》的伦理济世思想

发布时间:2018-01-31 02:56

  本文关键词: 《李尔王》 伦理济世思想 王权—父权主义 仁爱隐忍苦修精神 出处:《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李尔王》作为一部伦理悲剧经典,是莎士比亚在深受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文化和宗教思想的影响下,灌注在剧中人物的思想与行动中两套相辅相成的避免悲剧命运的济世方案。王权—父权主义从宏观着眼,为济世;后者从微观入手,为救个体,抚慰灵魂。它们是莎士比亚提出的互为表里的伦理济世双桅,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建构以王权—父权主义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以仁爱隐忍苦行精神为主体的人格精神结构是莎士比亚理想中的"大同世界"。透过这种方式,莎士比亚为化解文艺复兴晚期西方社会伦理危机,提供了一套合理的济世方案。
[Abstract]:As a classic of ethical tragedy, King Lear is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al culture and religious thoughts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In the thought and action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play, there are two sets of complementary schemes to avoid the tragic fate of the world. Wang Quan-patriarchal view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for the benefit of the world; The latter starts from the micro to save the individual and soothe the soul. They are the ethical topmast proposed by Shakespeare which seems to be contradictory on the surfac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based on Wang Quan-patriarchy and the spirit of humanity and suffering asceticism as the main body is Shakespeare's ideal of "the world of great harmony" through this way. Shakespeare provided a reasonable solution to the ethical crisis in the late Renaissance.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I561.073
【正文快照】: 作为伦理悲剧,继《哈姆莱特》之后,在《李尔王》中,为了寻求转机,为避免更大悲剧的发生,莎士比亚让李尔王及剧中的正面人物形象积极行动起来。在主副情节上,莎士比亚倾心灌注了两套思想——王权—父权主义和基督式仁爱隐忍苦行精神——于人物身上,让它们去应对社会政治的混乱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向荣;16、17世纪英国政治文化中的父权主义[J];史学月刊;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新福;;《汤姆·琼斯》的元小说特征[J];当代文坛;2012年02期

2 董健;王彬彬;张光芒;;略论启蒙及其与文学的关系[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5期

3 林琴;;两种追求,两种命运——简·爱与蓓基·夏泼之比较[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刘仪华;;《谜》:德拉梅尔的小说艺术之谜[J];电影评介;2006年19期

5 饶彩霞;同代人冷遇,后世人青睐——试论《呼啸山庄》艺术特色[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马娅;;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与伦理道德[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黄春高;;2000-2004年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综述[J];世界历史;2006年03期

8 鲁夫;英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拓展与深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田俊武;姜德成;;《裘力斯·恺撒》的主角之争[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10 程倩;;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复仇悲剧兴盛探因[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雪林;加拿大成年监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袁柏顺;寻求权威与自由的平衡[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3 马弦;和谐与秩序的诗化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芝国;抗战时期北京诗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岩;英雄·异化·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涛;英格兰城市政治变迁研究(1485-1640年)[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继承与反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汤星亮;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权力问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丽媛;排斥法案危机与英国政党起源,1678-1681[D];南京大学;2011年

4 闫立璋;从“反英雄”到“浪漫英雄”[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健;“希腊形象”在拜伦诗歌中的体现、地位及其意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亚;激情·理性·信仰[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贺夏蓉;论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歌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笑笑;毛姆中国书写的历史文化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董昌鹏;论前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劳资冲突与国家干预(1485-1760)[D];南京大学;2012年

10 谭芳;伦理困境与道德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毅;二十世纪西方《李尔王》研究述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2 华泉坤,田朝绪;莎剧《李尔王》中的意象评析[J];外语研究;2001年03期

3 袁世美;《李尔王》戏剧高潮的艺术特色[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4 吾文泉;《李尔王》中的“自然”[J];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04期

5 华泉坤,田朝绪;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中的象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郭章容,罗甜甜;从两个晚境凄凉的老人说起——《李尔王》与《懵教官》之比较[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7 王红莉;相同的父爱 不同的悲歌[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江洁;残酷的幽默 含泪的微笑——试评《李尔王》中的喜剧元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谢劲秋;《李尔王》——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剧[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10 田瑞宏;;愚人不愚——试析《李尔王》中的弄人形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程朝翔;;莎士比亚与战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活力;被禁过的文学名著[N];重庆日报;2000年

2 毛尖;我们甚至更喜欢黑咕隆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莎士比亚是我们的同时代人[N];文汇报;2008年

4 李浩;站在写作者的角度[N];文艺报;2011年

5 余凤高;莎士比亚的“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张琼;第9届世界莎学大会:波希米亚的莎士比亚风[N];文艺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星亮;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权力问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梅振铎;《李尔王》的生态叙事消极体验[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晓哲;成熟乃人生之真谛——试析《李尔王》[D];苏州大学;2001年

4 周小刚;《麦克白》和《李尔王》的隐喻解读[D];兰州大学;2012年

5 何宇洪;《李尔王》中欲望的变形[D];西南大学;2011年

6 夏青;众声的狂欢乌托邦:《李尔王》的巴赫金式解读[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7 马粉英;世纪末的感受、世纪末的景象—试谈《李尔王》的艺术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侯斌;《李尔王》之结构主义解读[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苗青;冲突与和解[D];国际关系学院;2006年

10 张文英;《李尔王》的“言”与“意”[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77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77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5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