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经典化与经典化文学——兼论生态文学经典化建构的三个维度
本文关键词: 当代生态文学 文学经典化 经典化文学 经典化维度 出处:《东南学术》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学的经典化寓意着经典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被接受、传播、评价、认可的动态历史进程,包含着人的自我建构指向,其形成最终要回归人,反映人的理想、价值和情感指向。作为关涉人的生活与生存,表现人的现实状况的生态文学无疑较好表现出经典建构所具备的审美、社会、历史等因素,其主要表现为生态文学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然、是自然与文学的关系使然、是对现代性的反拨使然。当代生态文学的经典化需要从三个维度中去把握,即历史传统维度、审美价值维度和当代性评价维度,表现出经典所具备的历史传播度、审美厚重度和当代关注度。
[Abstract]: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mean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classic is a dynamic historical process which is constantly accepted, disseminated, evaluated and recognized. It contains the direction of human self-construc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which is ultimately to return to human beings and reflect human ideals. Value and emotional direction. As a matter of human life and survival, the ecological literature that shows the reality of people is undoubtedly a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e class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aesthetic, social, historical and other factors.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ecological literatur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literature, and the backwash of modernity. The canonization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literature needs to be grasp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at is,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al dimension, aesthetic value dimension and contemporary evaluation dimension, showing the classic has the historical dissemination, aesthetic thickness and contemporary atten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首都经贸大学国际学院;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作为一种新型的、引人注目的文学类别,生态文学引发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现实处境和价值存在的忧思与关切。梭罗的《瓦尔登湖》、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等作品无疑触动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重新认识、对人自身活动的历史及其文化价值取向的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克军;;合同债权性质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李琪;;试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8期
4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姚其煌;李小兰;;知行合一: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7 王智杰;左停;;风险社会下市场经济及农户生计困境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8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憨瑞祥;;简论文学经典重构的可行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张华东;;《共产党宣言》中的“脱域”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亚平;;从全球化理论看太虚法师佛教改革[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文龙;王夏峥;;社会信任与社会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调查”西安数据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贾海薇;;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府治理变革的制度创新——基于广东探索的思考[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秀香;;幸福与信任的重建——信任价值的当代生活视角[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9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冯婧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刘电光;技术风险评估中的观念冲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少华;;村上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以语言或文体为中心[J];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480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80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