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走向他者——试析《问题的核心》中的主体间性哲学
本文关键词: 主体间性 对话 包容 永恒之你 内在主体间性 出处:《外国语文》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主体间性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解读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问题的核心》中所蕴含的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小说中主人公悲剧人生的根源在于他在人际交往实践中主体间性的缺失,从而导致了自我与生存世界的对抗而最终失去自由。因此,主人公必须转换视角,从自我主体走向与他者的共同主体,方能在主体间的相遇中寻获人生的意义,改变悲剧命运。
[Abstract]:The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is adopted as a new perspectiv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philosophy contained in Graham Green's novel the Core of problems. The root of the protagonist's tragic life lies in his lack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protagonist must change the angle of view, from the self-subject to the common subject with other, in order to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in the encounter between the subjects. Change the fate of tragedy.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一、引言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20世纪的上半叶,他的作品被译成了多种文字,畅销全世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作品以独特的叙事艺术,通过对平凡人物隐秘内心处的爱、怜悯、恐惧、绝望等情感状态细致入微的刻画,深刻地传达出人类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巫汉祥;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内在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周正兵;;试论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兼就目的性原理的形成与邓晓芒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汪玉娣;;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实践本质及其基本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10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7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8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赵月刚;;波普尔关于科学知识合理性的分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马永波;;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文桥;回归伊甸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焉晶;中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晓楠;中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增美;;跨界的文本与批评的对话——从哈金的《等待》谈起[J];社会科学家;2008年06期
2 张磊;;外国文学课堂讨论课的实施策略——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杨国政;在沉默中走向孤独[J];外国文学;2001年01期
4 徐劲;试论《女勇士》中的文化对话现象[J];国外文学;2001年03期
5 兰立亮;;形式的意义——大江健三郎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J];外语研究;2006年06期
6 李娜;张沛;;《一天的等待》的文体学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左进;殷定芳;;言语行为理论与戏剧人物话语的多层次内涵——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的话语分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严家凤;;在思与诗的对话中寻求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诗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5期
9 李恒田;王晔;;一个人的对话——赛珍珠小说思想中两种文化主体的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高岛;;“对话”策略下的丰富意蕴——浅析索尔·贝娄短篇小说《堂表亲戚们》[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飞凤;;论会话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江湖;中日女作家金秋北京对话[N];文艺报;2001年
2 骆陀;上帝与被放逐的作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张锐强;人性的光辉[N];深圳商报;2001年
4 王晓平;大江健三郎“最后的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王守仁;外国文学研究呼唤创新[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崇君;冲虚与对话[D];武汉大学;2005年
2 罗益民;巴赫金未完成性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晓霞;卡夫卡《城堡》中的对话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妍莉;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沉默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马琳;怪诞躯体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薛丽;《魔桶》中的人物话语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露平;池田大作文学鉴赏观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高明;中国诗人与俄罗斯“回归诗人”的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喻敏良;寻求“自律”论与“他律”论的结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艳;复调叙事:文体,结构与话语[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7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87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