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式成长的缺憾——关于叛逆式成长小说创作方向的推论
本文关键词: 叛逆式成长 掩歧与保守 消歧与失真 生歧与困惑 出处:《学术界》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把通过叛逆取得进步看作是成长的最高标准,就可发现这样的遗憾,在英美中成长小说大致经历的三个时期内,叛逆式成长从未能真正实现其描述成长者进步成长的创作目标,尽管成长小说一直试图通过成长者的叛逆来描写成长。运用歧义分析便可发现,早期成长小说受掩歧教育影响形成了保守的成长观,中期成长小说滥用误用消歧语境产生出来十分牵强的进步,近期成长小说不断生歧、没有用于消歧的道德和原则语境,成长失去了方向。从这些缺陷中总结出叛逆式成长小说创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未来创作的大致方向。
[Abstract]:If we regard the progress made through treason as the highest standard of growth, we can find such regret, which is generally experienced in the three periods of growing up nove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bellious growth has never really achieved its creative goal of describing growers' progressive growth, although the growth novels have always attempted to describe growth through growers' rebell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sk education, the early growth novel formed a conservative growth view, and the abuse and misuse of the disambiguation context of the medium-term growth novel produced a very far-fetched progress, and the recent growth novel has been constantly growing into disambiguation. Without the context of morality and principle for disambiguation, growth has lost its direction. From these defects, the basic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creation of rebellious growth novels and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future creation are summarized.
【作者单位】: 巢湖学院外语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叙述歧义研究:认知基础和叙事策略”(09YJAZH014)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106.4
【正文快照】: “叛逆”,即背叛和忤逆,本是个贬义词,指孩子违背长辈意志和文化传统;但是,从认知的角度看,叛逆表明孩子想使自己对成长话语的理解有别于甚至超越他们的长辈,他们想争得理解传统话语的更大空间,获得更多语境,这又何尝不是好事,如不,有可能只出现守旧地成长。更何况,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淑英;;化蛹为蝶——试析奶娃的成长[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年04期
2 任超;;英美成长小说及其叙事特征[J];知识经济;2010年23期
3 黄守岗;;略论成长小说与美国文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4 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年00期
5 买琳燕;;旅外过程中的人物成长——试析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侯金萍;;成长小说:一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的新视点[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年04期
7 芦毅;;女性独立人格的成长——论简·爱在反抗中的成长历程[J];文教资料;2010年25期
8 畅青霞;;从成长小说的角度重读《华盛顿广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8期
9 成新霞;边春华;;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的成长主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05期
10 王卫卫;;成长与顿悟——读欧茨的《我带你去那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冯丽君;;论《紫色》独特的书信体成长叙事方式[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商报记者 邹昱琴;《绿山墙的安妮》系列 经典与流行相结合的本土化尝试[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谢珂邋叶渔;这不是成长小说[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朱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孩子的“寻家”之路[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4 邓咏秋;奥尔科特:写出青春的味道[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王杨;德国图书奖获奖作家对话中国读者[N];文艺报;2010年
6 温沁园 采写 潘小娴 龚容;以苦闷青春折射焦虑现实[N];信息时报;2003年
7 薛玉凤;《长留不归》——被死神诅咒的华裔家族传奇[N];文艺报;2007年
8 齐园;《午夜的孩子》——重新认识历史[N];文艺报;2006年
9 肖毛;起飞,为了回归的告别[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周力军;华丽的转身[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影响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买琳燕;从歌德到索尔·贝娄的成长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侯素琴;埃里希·凯斯特纳早期少年小说情结和原型透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方红;“完整生存”[D];苏州大学;2008年
7 刘克东;趋于融合:谢尔曼·阿莱克西小说主题发展轨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杨丽;杰克·伦敦三部“成长小说”中的性别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刘丹;二十世纪初期英语自传体小说叙事策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侯金萍;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辉娣;岛上的迷途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施蕾;《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一部平衡的成长小说[D];浙江大学;2004年
3 任远;简·奥斯丁,成长小说和道德判断[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杨李;《占卜者》:一部女性艺术家成长小说[D];兰州大学;2010年
5 艾莉莉;成长与探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任战;重写成长小说的传统[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小博;安娜的精神旅程[D];兰州大学;2010年
8 陆姝s,
本文编号:1488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8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