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神秘的河流》的叙事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06 04:43

  本文关键词: 叙事学分析 故事层 情节层 叙述层 《神秘的河流》 出处:《西华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澳大利亚文学属于英语文学中的边缘文学,其国际化的进程比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学起步要晚些。但是,自1973年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开始,澳大利亚文学就走向了世界,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并逐渐进入了多元文化时期。近年来,国内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已初具规模,各类研究专著的出版和论文的发表反映了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对澳大利亚文学越来越重视重视。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定澳大利亚女作家凯特格伦维尔的长篇小说《神秘的河流》,用叙事学理论对这部作品中独特的叙事手法进行分析。 叙事学是在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文学研究理论。它在对意义构成单位进行切分的基础上,探讨叙事文本内在的构成机制,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叙事文本区别于其他类型作品的独特规律。叙事文本不同于故事本身,作者最后确立的文本需要对原来的故事重新建构。因此,,分析作品的叙事结构对于正确解读作品极为重要。本研究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切入:其一,以叙事学理论中的故事层,情节层和叙述层为理论基础进行文本分析,展示作品独特的叙事意义;其二,通过叙事分析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揭示当时的殖民者在面对土著人的反抗时各种不同的心态,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本研究既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还能推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叙事文本研究在中国西部的发展,同时,也能吸引更多读者关注澳大利亚妇女文学。 《神秘的河流》是一部以殖民与被殖民之间的利益与文化冲突为主题的历史小说。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初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男主人公索尼尔由于犯盗窃罪被流放到澳大利亚这个大监狱。几年后,获得人身自由的索尼尔占领了一片“无人认领”的土地,试图开始新的生活。当地的土著居民为了捍卫自己的土地,坚决地反抗白人殖民者。索尼尔对土著一直十分同情,但迫于其他白人殖民者的压力,只好参与了对土著人实行的武力镇压。《神秘的河流》既反映了早期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和白人殖民者之间激烈斗争,又展现了索尼尔作为殖民者的矛盾心理,还再现了粗犷美丽的澳洲风景。国内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较少,目前仅有郭英剑、倪云和龚小萍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这部的小说进行了初步分析。 本论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神秘的河流》的作者凯特·格伦维尔的生平及她主要的叙述风格。接着就叙述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宏观的方面包括叙述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文学和文学研究中的意义;微观方面包括叙述学的含义、故事层、情节层和叙述层等。然后,结合叙述学的这三个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对《神秘的河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故事层分析介绍了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整个故事的梗概,又在故事层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剖析,详细分析了各主要人物的特点,以及主要人物角色对整个故事所起的特殊作用。情节分析探讨了不同的叙述节奏,以及它们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影响。叙述层讨论话语和思想的表达、视角这三方面在小说中的应用。最后对前几部分的分析研究做出一个全面的总结:小说中的人物真实可信,立体丰满,叙事节奏保证了故事流畅的发展,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主辅以有限视角的配合使用是作品叙事方面的最大特色。
[Abstract]:Australian literature belongs to the edge literature in English literature .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 However , since 1973 , Australian writer Patrick White took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 the literature of Australia went to the world , bega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 and gradually entered the multicultural period . The narratology is a literary research theory develop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 It discusses the inherent constitutive mechanism of the narrative text ,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s .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e story itself ,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text needs to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story . The mysterious river is a historical novel themed on the clash between colonial and colonial interests and cultural conflicts . The background of the novel is Britain and Australi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 Sony , the hero of the 19th century , was exiled to the Australian prison . After several years , Sony , a man who received his personal freedom , took part in the brutal repression of indigenous peoples . The mysterious stream of rivers reflected both early Australian aborigines and white colonizers . The study of the novel was less . At present , only Guo Yingjian , Ni Yun and Gong XiaoPing mad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novel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 In this paper , the purpose , significance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are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her main narrative style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 The macro aspects include the significance of narratology , the story layer , the plot layer and the narrative layer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61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英;;《我想你们》叙事学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8期

2 闫楠楠;;利奥塔对科学知识所做的叙事学分析中的权力[J];魅力中国;2010年06期

3 宦晓渝;;电影《返老还童》和《阿甘正传》的叙事学分析[J];电影评介;2009年21期

4 石群山;;演讲的叙事学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5 孟庆晃;;小说阅读中之叙事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3期

6 刘可可;寻根文学:文革思维的超越与残留——《棋王》《爸爸爸》的叙事学分析[J];齐鲁学刊;2005年05期

7 马秋穗;赵琰;高远丽;;时间之思:《冈底斯的诱惑》的叙事学分析[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8 刘欣;赵大玮;;形式转换与意义重构——以电影《我这一辈子》对其同名小说的改编为个案的叙事学分析[J];齐鲁艺苑;2010年02期

9 王丽亚;;分歧与对话——后结构主义批评下的叙事学研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0年00期

10 陈慧;;电视剧《溏心风暴》的叙事学分析[J];电影文学;2007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东尼·瑞德;;东亚的知识网络——断裂的历史(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陈勇;;移民,资本主义和认同:美国的中餐传奇(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3 丁伯林;;文化身份与名将叙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Muyesser Durur;;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论高等院校人才战略(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5 Jeremy Tambling;;全球化时代的写作与叙述:鲁迅与钱钟书(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6 赵东一;;圣徒传记传统的相互理解(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7 Nell Tenhaaf;;电子文化(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8 埃温·亚当斯;;COMMENTS ON TU WEIMING:“ANTHROPOCOSMIC PERSPECTIVE”[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9 Liaw Yock Fang;;Dialogue Between Civilizations:The Case Of Malay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Islam[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Ying-hsiung Chou;;Reading the Other Modern[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孟根娜布其;《蒙古秘史》叙事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敏霞;美国哥特小说对民族身份的想象:1776-1861[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Anka Lazarevic;[D];复旦大学;2012年

4 梁钫;贫乏之中的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丽艳;多克托罗小说犹太主题的发展轨迹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李霄垅;论唐.德里罗小说中的恐怖主义病理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程汇涓;作为治疗的解剖:狄朱纳·巴恩斯的忧郁现代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周洁;安·达菲诗歌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尚必武;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莉;中美平面媒体矿难报道的叙事学比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莹;《致富经》的新闻叙事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王永力;《神秘的河流》的叙事学分析[D];西华大学;2012年

4 李贺;时尚幻象的建构:ZARA品牌店铺空间的叙事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5 张山竞;故事与话语:广告文本的叙事学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6 王春芳;现实与虚幻的角逐:对纳博科夫作品的叙事学解读[D];兰州大学;2012年

7 洪灵芝;《体坛周报》新闻报道的叙事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钟晓燕;叙事学的转型与互补:从经典到后经典[D];南昌大学;2012年

9 倪祥妍;夏目漱石小说的叙事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10 曾照畅;《南方周末》批评性报道的叙事学分析[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93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93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d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