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自我的丢失—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解读《路》

发布时间:2018-02-08 13:41

  本文关键词: 麦卡锡 《路》 自我 本我 本能 出处:《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路》是科马克·麦卡锡的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曾于2007年获得普利策奖,随后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本文试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小说中人物自我的遗失。通过分析,本文揭示出当小说中大自然和社会体系消失时人类失去自我的原因。由于自我的遗失而产生的影响给读者留下普遍的启示:人性中黑暗面的破坏力极大,它会使自我蒙蔽,进而走向罪恶的深渊,最终毁灭人类和社会的存在。这一分析过程提醒读者去关注现实世界中令人担忧的人类生存环境。本文研究意在探求人类行为与精神的关系、人类活动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道德问题。 本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作家、小说《路》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遗失自我的表现:本我主导的人格结构、文明丢弃、快乐追寻、攻击本能、歇斯底里的杀戮。这些扭曲的精神状态是由佛洛伊德理论中焦虑和恐惧引起的,并最终加剧成歇斯底里,表现为对杀人的迷恋。对小说中人物人格结构的研究表明本我在心灵三个部分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小说中人类活在一个本我统治的条件下。出于对死亡和被杀害的恐惧,人们脱下文明的面具,退化成野蛮人,并走向歇斯底里的杀戮中。 第三章从以下从两个方面分析自我遗失的原因以及这种遗失所造成影响。外因来自于故事中外界环境和小说所处时代背景的混乱,内因在于人性本身的黑暗面。自我的遗失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自我的死亡、大自然的毁灭以及文明的终结。人类歇斯底里的杀戮,表面上看是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伤害,实际上却是随着他们对大自然和文明的破坏走向人类自我的毁灭。 本文第四章试图在自我遗失的世界里找出重塑自我的可能出路。虽然作者揭露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以及人类的暴行,但是作者也赞美了人类内心的正义与坚强的意志,并在字里行间中暗示了重建自我的希望。 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文试图阐释荒原中人物丢失自我的原因和他们是如何因此放纵自己的。当外界约束消失的时候,人精神中受压抑的部分便会战胜理智,从而控制人的行为。小说中处在食物贫乏的人类在受到死亡恐惧的刺激与本我和本能的驱动下走向了歇斯底里。从此,人性中的黑暗暴露出来,人失去了身份并退化为野蛮。由此,本文试图激发对现实世界中的人性、人类生存环境、人类的未来以及自我拯救的普遍思考。由此可见,《路》是一部向全人类敲响警钟的启示性小说,没有名字的人物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Abstract]:"Road" is a very successful novel by Mark McCarthy, who won the Pulitzer Prize in 2007.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loss of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 psychoanalysi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reason why human beings lose themselves when nature and social systems disappear in the novel. The influence of the loss of self leaves the reader with universal enlightenment: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is so destructive that it can blind the self. This analysis process reminds reader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risom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real worl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havior and spir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moral issue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being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writer, the novel "Road" and Freud's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xpression of lost self: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dominated by ego, the abandonment of civilizatio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ggressive instincts, hysterical killing. These twisted mental states are caused by the anxiety and fear of Freud theory, and eventually escalate into hysteria. The study of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shows that the ego is dominant in the three parts of the mind, so that human beings live under the rule of one ego in the novel, out of fear of death and being killed. People take off the mask of civilization, degenerate into barbarians, and into hysterical killing.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self-loss and its effects from two aspects. The external causes come from the chaos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the story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 in which the novel is located. The internal cause lies in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The loss of the self has three main aspects: the death of the self, the destruction of nature and the end of civilization. Ostensibly to protect oneself from others, but in fact with their destruction of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towards the destruction of human self. Chapter 4th attempts to find a possible way to reshape oneself in the world of self-loss. Although the author exposes the darkest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atrocities, the author also extolls human inner justice and strong will. And in the lines implied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self-hope. From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the characters in the wilderness lose themselves and how they indulge themselves. When the external constraints disappear, the suppressed part of the human spirit will prevail over reason. To control human behavior. Human beings in the novel are in need of food, driven by the fear of death and driven by the ego and instinct. From then on, the darkness of human nature is exposed. People lose their identity and degenerate into barbarism. 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s to inspire the human nature of the real world,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From this we can see that the road is an apocalyptic novel that sounded the alarm bell to the whole mankind. The characters without name have universal symbolic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慧霞;;本我:范立家族悲剧的导因——小说《无名的裘德》的精神分析解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2期

2 韩杰;闫冰;;《冷酷祭奠》中尤尼斯本我的毁灭作用[J];华章;2011年01期

3 陈成伟;;压抑灵魂的非理性抉择:谈《色·戒》中的王佳芝[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王玉霞;;弗洛伊德人格三分论与《鬼作家》创作精神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5 朱亮亮;;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视角解读《光明天使》中的人物形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6 李瑞雪;桑龙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斗争——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J];九江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张彬;胡传明;;从弗洛伊德人格论看美剧《吸血鬼日记》中的塞尔瓦托两兄弟[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8 杨福玲,段维彤;解读人性的内涵——从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看人性的涵义[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王莹;来自生存的怅惘威胁——从精神分析学看张爱玲小说的心理刻画[J];思想战线;2003年05期

10 刘芳;;人格结构失衡的罹难者——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丁梅斯代尔[J];语文学刊;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中英;;对全球性危机的道德反思:作为解决之道的和谐与伦理教养(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Joel Kovel;;On Marx and Ecology[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3 Fred Magdoff;;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ovember 6,2010[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4 ;To Develop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5 Eduardo Frei Ruiz-Tagle;;To Form a More Fair and Stable World Order[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北京论坛(2007)论文选集[C];2007年

6 赵敦华;;人性善与原罪(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7 赵敦华;;论制作的德性:孔子与苏格拉底(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8 成中英;;Philosophical Globalization as Reciprocal Valua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With Comments on Roger Ames and Tang Yijie[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9 沈清松;;全球化、基督教与儒家(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10 Amartya Kumar Sen;;Our Global Civilization[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北京论坛(2006)论文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朝明;少些“本能” 多些养成[N];人民日报;2011年

2 记者 段菁菁 黄宗治 马扬;“最美妈妈”:我只是出自妈妈的本能[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王帅:基于本能完成理想[N];经济观察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邵斌;我们本能飞得更高[N];大众科技报;2000年

5 南方周末记者 陈明洋;“我本能地觉得我要OFF”[N];南方周末;2011年

6 王振宇;《西游记》与精神分析学说[N];文汇报;2001年

7 记者 李建平;党校生动一课:遇危机,如何战胜本能放松自己[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媒体工作者 殷爽;救人先普法自保,反衬道德“本能”之伤[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简兮;在人性与本能之间[N];文艺报;2001年

10 章倩如;一本能读出许多东西的书[N];宁波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云龙;库切小说“他者”多维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孙畅;真实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叶蔚芳;华兹华斯诗歌中原初创伤的剖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唐慧丽;“优雅的文明”:辜鸿铭的人文理想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凌建娥;论苏珊·格拉斯佩尔戏剧的艺术愿景[D];南京大学;2011年

6 苗雪红;论儿童的精神成长[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琳;温迪·华瑟斯汀女性意识喜剧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郝涂根;仁爱与纯洁:哈代小说中新宗教的二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周丹;叶芝抒情诗中的视觉艺术[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亭亭;自我的丢失—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解读《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2 余巧云;做“自然之子”—《恋爱中的女人》的生态伦理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龚洁;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受害者》中利文萨尔的自我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杜晓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上的生态乌托邦[D];吉林大学;2011年

5 丁静怡;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态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周鸿雁;从狄更斯文学创作不同时期的代表作看其人性观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欣;从天真到堕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接桂敏;历史小说《艾凡赫》中的浪漫想象与生态意识[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鹿凯旋;阿瑟·克拉克科幻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翁发祥;[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95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95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c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