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别响,非常近》的创伤书写
本文关键词: “·”事件 创伤记忆 叙事治疗 人文关怀 出处:《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以"9·11"事件为背景,用儿童视角勾勒出各色人物的创伤体验,以寻锁(索)为线串起整个事件的发展。从创伤见证者奥斯卡的创伤性记忆、创伤的叙述性治疗以及事件亲历者与见证者的心理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如何破除创伤的生理及心理束缚,在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爱下抚平内心的伤痕,是当今所有受到恐怖威胁和饱受心理创伤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Abstract]:The novel "particularly loud, very near" takes "9 路11" as the background, outlines the traumatic experience of various charac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 and links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vent with the search for locks (or cords). From the traumatic memory of the trauma witness Osca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narrative treatment of trauma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setting of the event witness and witnes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how to break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hackles of the trauma and heal the inner scar with the common care of the family and society. It is a problem for all people who are threatened by terror and traumatized today.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2010SJD740012)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曾桂娥;;创伤博物馆——论《剧响、特近》中的创伤与记忆[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1期
2 陶家俊;;创伤[J];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云玲;;创伤视角下的《喜福会》与《宠儿》[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08期
2 朱丽平;;创伤文学视角下解码创译的必然性[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7期
3 黄利玲;;伊德与超我——试析《麦克白》中麦克白的悲剧性格[J];景德镇高专学报;1997年01期
4 季小兵;;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死亡书写[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季中扬;;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6 刘敬;程守梅;;论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死亡观教育的策略[J];世纪桥;2011年05期
7 陈妍;;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渗透[J];海外英语;2012年17期
8 刘磊;;构建身份的栅栏——对奥古斯特·威尔逊作品《栅栏》的身份构建解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0期
9 程守梅;郑有为;;大学生死亡观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年32期
10 彭大永;;新课改呼唤人文教育[J];考试周刊;2012年7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庄萱;过渡时代的炬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丁玫;艾·巴·辛格小说中的创伤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王晶;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黑人创伤的文化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石云龙;库切小说“他者”多维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青;王禹PA生存心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锋;轮回:意识无意识[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妮;论劳伦斯对林语堂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解尚萍;在“革命”与“浪漫”之间[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付蓓蓓;蒙田教育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小凤;将反战进行到底[D];河南大学;2012年
7 程敏;医务社会工作对创伤患者的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凯;试析叶兆言小说中的死亡书写[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扬;论童话中的死亡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朴玉;;从德里罗《坠落的人》看美国后“9·11”文学中的创伤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2期
2 但汉松;;“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为例[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2期
3 林庆新;;创伤叙事与“不及物写作”[J];国外文学;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莹波;;小说家的人文关怀——以莱辛的《屋顶丽人》和厄普代克的《A&P》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2期
2 李淑春,童彦;嚎叫和哀悼背后的人文关怀[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刘英;王雪;;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4 黄万华;;倾听天声和倾听心声的融合——海外华人文学中的自然、环保意识[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5 徐岱;;故事的诗学[J];江汉论坛;2006年10期
6 卫岭;;创伤记忆与文学治疗——从《奇异的插曲》看奥尼尔的悲剧创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江晓原;;悲悯情怀:一种人文关怀——关于科幻小说《羚羊与秧鸡》[J];飞碟探索;2007年06期
8 徐普良;安茂荣;;偏执批判与人文关怀——世纪转换期兼议鲁迅与高尔基及其创作[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9期
9 陈桂枝;;静静的悲哀——解读欧文散文《寡妇和她的儿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卫岭;;创伤记忆的思想与艺术升华——简析奥尼尔的《拉撒路笑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家荣;;论“纪实文学”的人文关怀[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张奕娜;;加缪的荒诞体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龚举善;;全球化趋势中纪实文学的必要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4 郭琦;;反叛的精灵 自由的化身——评析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宋晓英;;苏青与西方女作家传记比较论[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朱振武;对传统文化进行另类解读[N];文艺报;2006年
2 辽宁文学院 高海涛;精神家园的历史[N];辽宁日报;2008年
3 金莹;爱是一种“钝感力”[N];文学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陈香;十问布热齐纳[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潘启雯 吉羽;村上春树 风行中国20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6 翟泰丰;大自然文学与时代的呼唤[N];文艺报;2009年
7 小武;作家出版社推出译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N];文艺报;2009年
8 王树福;生态文学视角下的易卜生[N];文艺报;2009年
9 唐苑;“舞蹈治疗”的人文关怀[N];中国艺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卫岭;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D];苏州大学;2008年
2 邵珊;威尔逊的文学与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礼;论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人类苦难意识[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2 汪汉利;寻找诗意的栖居[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琳;因为你与我同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冬群;论《押沙龙,,押沙龙!》的历史性与反历史性[D];重庆大学;2007年
5 向欣;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都市青年形象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田少虹;阶层性与普世性[D];延安大学;2008年
7 程丽;试论贝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探索者”形象[D];暨南大学;2006年
8 郭思佳;南方传奇中的追忆之美: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对于“追忆”的眷恋[D];深圳大学;2008年
9 马燕;人本主义的深切关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全群艳;论杜拉斯创作的“边缘性”与“反叛性”[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99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9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