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汉两个半》看中美文化之差异
本文关键词: 《好汉两个半》 中美文化 差异 出处:《电影文学》2013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毋庸置疑,语言与文化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能否学好一种语言,对这种文化的理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如今美剧的流行无疑使其成为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好汉两个半》在众多的美剧中以其幽默的语言、轻松的剧情和演员精湛的表演博得了观众的喜爱。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剧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来比较中美文化之间在婚姻关系、丧葬礼仪、对待子女和对待老年人态度几个方面的差异,希望能够对了解两国的文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Abstract]:There is no doubt that both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 Whether to learn a language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American culture . The popularity of American TV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American culture .
【作者单位】: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蔺学才;试析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汪德华;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范荣;;从思维差异浅析语篇省略现象[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刘忠,罗道茂;思维差异和英汉数字习语翻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曾梅;跋涉于泥泞中的“爱”[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5期
4 宋华;浅议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年01期
5 周一书;;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文教资料;2006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丽;中美时间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潘静文;实用主义在美国环保中的体现[D];四川大学;2003年
3 陈福宇;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论商标翻译中的功能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4 钟祥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婚姻习俗的变迁[D];安徽大学;2005年
5 王建平;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准则的导向作用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穆秀华;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浙沪农村婚姻观念变迁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建佳;异化:英汉习语翻译的首要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兰楠;试论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家庭危机[D];西南大学;2008年
9 费汝海;论课程自觉[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秦洪武;翻译中的句法异化与归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漾;《中美文化在戏剧中交流—奥尼尔与中国》一书出版[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Z1期
2 赵妍;;寻找新的自我——伍惠明《骨》中莱拉的文化认同的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吕程;;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4 张健;付小兰;;从冲突到融合——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作品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5 罗艳丽;《喜福会》: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石磊;;中美文化冲突下的《接骨师的女儿》[J];作家;2009年24期
7 徐刚;;解读《典型的美国佬》中的文化属性[J];名作欣赏;2010年17期
8 任自峰;;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交融[J];文教资料;2009年22期
9 陈捷;;中美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解读《孙行者》中的阿新形象[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10 高合顺;;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的文化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斐;;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身份建构——金斯顿《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的后殖民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周萍;中美文化与人性的双重审视[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2 王理行;美国华裔文化中西杂糅,是美国文化中新的一翼[N];文艺报;2006年
3 张琼(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美籍华裔女作家·另一种中国想像[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实习生 黄炎宁;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戾的家长[N];南方周末;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妍;寻找新的自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潇;身份的探寻[D];西南大学;2010年
3 鲍晨;中美文化的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嫒威;中美观念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张玉婷;打破沉默:《女勇士》的对话理论解读[D];山东大学;2007年
6 白艳红;赛珍珠:中美文化间的角色尴尬与期待[D];燕山大学;2008年
7 黄秋晓;混杂中寻求“第三空间”[D];安徽大学;2011年
8 顾菲菲;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透视《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9 张淼;冲突与融合:从《大地》三部曲看中美文化的差异[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韩丹;通往成熟的心灵之旅[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12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12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