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统一性——以“仙乡淹留”传说为例
本文关键词: 文学思维 科学思维 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 仙乡淹留 故事范型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世界范围内流传的与近代以来的科幻小说、电影相似的"仙乡淹留"传说的时空观念,和现代物理学相对论的时空观惊人的一致。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实践成果,文学的直觉思维和科学的逻辑思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首先,虚构与否不是文学叙事和科学之间的区别,就累积性的文学叙事仙乡淹留传说而言,它反映了不同时代我们的理解框架的嬗变。其次,文学叙述的原始意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人类生命中所含有的遗传基因信息决定的,具有科学性,或者是科学事实的隐喻。再次,文学和科学受到同一思维模式的指引。最后,对文学与科学关系的认识,也许还需要突破现代性的二元知识框架,在人类学地方性知识传统中进一步深化。
[Abstract]:The worldwide spread and the modern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movies like "the fairyland lingers" Legend of the space-time idea, modern physics and space-time relativity concept are remarkably consistent. As the common spiritual practice achievements of human literature, intuitive thinking and scientific logical thinking there is inherent unity. First of a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ction and literary narrative and not scientific, accumulated of literary narrative which lingers in the legend, it 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different times understand our framework. Secondly, the original image of literary narration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life of human decision, is scientific or, is a scientific fact metaphor. Thirdly, literature and science by the same mode of thinking guidance. Finally,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cience, may also need to break through two yuan of modern knowledge framework, It is further deepened in the tradition of anthropological local knowledg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2D090) 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09SZZD03)
【分类号】:I1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守森;;基因科学与文学艺术[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孙逊,柳岳梅;中国古代遇仙小说的历史演变[J];文学评论;1999年02期
3 包爱民;罗建红;迪克·斯瓦伯;;从脑科学的新发展看人文学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荆艳;云想衣裳花想容——试析《聊斋》中绿衣女与婴宁的形象色彩美[J];蒲松龄研究;2001年03期
2 陶祝婉;论《聊斋志异》中的悍妇与妒妇形象——从女权主义视角的观照[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3 姚玉光,卫朝晖;论《聊斋》狐小说的文化创新价值[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4 姚颖;现实世界的回归——析《聊斋》遇仙故事中的凡间男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5 张伟丽;;论蒲松龄纪昀小说创作心理相同点[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6 段宗社;;论《聊斋志异》《尸变》、《喷水》的寓意[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7 苏家庆;林若红;;《醒世姻缘传》写作地点考证(续)[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8 苏家庆;林若红;;《醒世姻缘传》写作地点考证(续)[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9 李霞;;最后的风流——浅析《聊斋志异》的文言选择[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10 贺金茹;;从笑语“婴儿”到哭泣的“宁姑”——男权社会女性失语化与柔弱化的悲剧历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易明,黄秉仁;SRY—决定性别的基因[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2年02期
2 安怀杰;俞炜源;赵晓航;;生物节律基因period3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笳;后现代主义幻象和比较文学[J];学术研究;2003年08期
2 李春林;;从日本模式谈比较文学立体论[J];现代日本经济;1987年02期
3 乐黛云;;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一瞥[J];读书;1982年06期
4 叶舒宪;原型数字“七”之谜——兼谈原型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启示[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1期
5 陈鸣树;;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学阐释——兼评《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J];唐都学刊;1992年02期
6 ;关于“比较文学”和“一般文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6期
7 王钦峰;巴赫金与比较文学的方法[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3期
8 刘春慧;比较文学方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书育人;2001年20期
9 钱林森;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读书目推荐[J];中国研究生;2004年02期
10 方平;;对于《促织》的新思考——比较文学也是“思考的文学”[J];读书;198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2 连敏;;诗人的春天——“法国诗歌现状学术座谈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3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4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苏晖;;《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国戏剧研究[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林精华;;1990年代以来的俄国文学发展与俄语变化关系[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邹建军;;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子林;“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陆扬;米勒的网络时代文学观[N];文艺报;2007年
3 杨乃乔;踏着谢阁兰的足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中印古代文化和诗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曾艳兵;外国文学遭遇困境[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艾西;悬念如此制造[N];长春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李宏宇;赫鲁晓娃:克里姆林宫的美式后裔[N];南方周末;2007年
8 生安锋;“易卜生与中国百年回顾高级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N];文艺报;2006年
9 王天兵;“哥萨克来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傅小平;劳伦斯:开启跨越时空的对话[N];文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王爱金;王润华现代华文文学观的论述与实践[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李伟f ;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Anka Lazarevic;[D];复旦大学;2012年
6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宋庆宝;拜伦在中国[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庞希云;“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谢志超;爱默生、梭罗对《四书》的接受[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洪雪花;意象主义在东西方文学中的回返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竞;《儿子与情人》的心理学新释[D];安徽大学;2007年
2 黄善子;《五卷书》与中朝日民间故事比较故事[D];延边大学;2008年
3 孙立春;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漆秋香;西方“乐园”与中国社会[D];四川大学;2006年
5 林萍;哲学的唯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韩冰;从文化角度比较研究艾伦·坡哥特小说与蒲松龄志怪小说[D];内蒙古大学;2007年
7 司见南;卡夫卡与残雪小说中荒诞意识及其呈现方式的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管新福;斯达尔夫人文艺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9 侯朝阳;《劝世良言》与《圣经》[D];河南大学;2006年
10 武娟;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517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17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