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中的女性群像研究
本文关键词: 朝鲜朝后期 家庭小说 女性群像 神话原型 作家心理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的创作极其活跃,它在古小说中所占的比例之高,影响之大,成为小说创作中的主力军。 对于“家庭小说”的概念和范围,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大体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概念包括孝行型、贞节型、继母型、争宠型小说。狭义概念包括继母型、争宠型小说。本论文将家庭小说的概念范围界定在狭义的概念范畴。 本文关注的是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中形色各异的女性群像。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群像,但是对其研究,只停留在局部研究的层面上,有的是对个别部分家庭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有的是在进行古小说女性形像的研究中包括了个别家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迄今还未见到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中女性群像的专题研究。鉴于此,本论文在对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文本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将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照。以期对这一时期内的家庭小说中的女性群像作出总体性的把握。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女性的视角和立场出发,结合社会历史学,神话原型批评等研究方法,力图有所突破和创新。论文共分六章。 第‘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介绍朝鲜朝后期女性的生活环境,主要从社会理念、教育环境、环境变化指向等三个方面进行逐‘梳理和介绍,为论文的展开做铺垫工作 第三章对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中的女性群像一一女儿形象、妻妾形象、母亲形象、婢女形象进行具体的闸述和分析。 首先,对女儿形象进行了分析。儒教成为朝鲜朝的统治理念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男权地位,逐渐强化“男尊女卑”思想。对于女儿来讲,家庭是其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她在家庭中接受性别训练,以社会规定的方式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女姓,如何认定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并怎样服从家长权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家庭小说中的女孩自从出生之日起,受到了与男孩不一样的待遇,这便形成了“女不如男”,“男贵女贱”的思想意识形态。 女儿们长期处在父权文化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将这种强制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将哥哥或弟弟的生命视为比自己的生命还为重要,其理由是男孩可以继承父母的后嗣。同时,她们身为“女孩”,常常要经受继母的虐待。在家庭小说中,大多数继母都会将前妻的女儿做为伤害的对象,并且施各种计谋给前妻的女儿带上“失节”罪名。并以“女孩无用”和“失节的女孩”为罪过,让父亲将女儿赶出家门。但是,女儿们从不反抗,只有顺从于父母,表现出一切悲惨的遭遇缘起自己前生造孽作致的宿命人生观。 另外,朝鲜朝时期,女儿不仅在米成年之前受到父母严格的监管和外界的隔离,即使是成年之后也会极大的不自由。人生理想不可谈及,个人婚姻也要服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在家庭小说中,女儿的结婚问题上,其导演足父亲,父亲在女儿的择偶问题上特别上心,注重“门当户对”原则,通过女儿的婚事,努力维系家庭的势力范围。 除外,在家庭小说中女儿对父母绝对尽孝,主要表现在对已故父母奉祭祀和照顾生病的父母等两个方面。 其次,对妻妾形象作了详致的分析。在朝鲜朝社会,妻妾虽然同是丈夫的配偶,但是她们的法律地位、身份地位、经济地位都有很大的差别。家庭小说中,妻子一般是因受封建传统礼教思想的教化谨守妇德规范,自觉地维持着男权话语下的家庭秩序和伦理规范。妻子嫁入夫家之后,她们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理规范下,首先困惑的问题是能否解决后嗣问题,翘首苦待,日益焦虑,甚至劝丈夫以娶妾的方式解决后嗣问题。妻子又是具有“无妒”气质的女性。她们面对妾的争宠行为,不嫉妒、不生气。妻子对丈夫的娶妾和妾的争宠看得特别淡,但是对于丈夫的“立身扬名”则看得特别重。因此每当丈夫面临出征表现出犹豫不决时,妻子们反而更加坚定,义无反顾地劝丈夫一定要立身扬名。她们将“立身扬名”看做是对祖先的孝道,并且通过丈夫的“扬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是妾与之相反,虽然封建传统伦理规范认为嫉妒和淫荡同是妇女道德规范的大敌,她们为了“争宠”与儒家规范背道而驰,重视自我情欲,她们与正妻争宠,诱惑丈夫,排斥妻子,迫害平和的家庭氛围。她们大都具有美丽的容颜,性格刚烈。有的谋害妻子不择手段,有的与丈夫之外的男人勾搭通奸,有的甚至情感失控、感觉失灵、情绪激昂、理性伦灭,处于精神失序状态。 再次,对母亲形象做了详细的分析。在朝鲜朝时代,母亲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对女儿进行婚前教育,这是她们首要的任务。但是继母虽为女性,与之相反,她们为了获取经济地位,他们恶毒,施行计谋,陷害前妻所生的子女,最后丧失了人性。 最后、对婢女形象进行了分析。婢女自古以来身份卑贱,她们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物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小说中婢女表现为要么特别善良,对自己的主人特别忠诚,舍身救卞人,要么特别奸恶,与邪恶的主人一起共谋或给她们计谋。 第四章根据第三章的女性群像的分析,在朝鲜神话作品中追溯家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原型。通过对家庭小说女性形象的神话溯源,弄清朝鲜朝女性形象传承了哪些女性传统,进而把握朝鲜家庭女性的精神本源 第五章探讨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建构,通过对男性作家笔下的正面女姓形象的剖析,归纳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意图,以便更好地把握朝鲜朝男性文人的思想动态。 第六章是结论。对本文所阐述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并阐明男性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局限性。 总之,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文献为依据,坚持文本细读的原则,将宏观的时代背景和微观的作品分析有机结合,同时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作了补充,对家庭小说中的女性群像进行整体关照,并对其形象进行神话溯源,揭示朝鲜朝后期家庭女性形象的精神本源和朝鲜朝男性作家在女姓形象塑造上的特质等做了独立的研究。这些对于研究朝鲜启蒙时期和现代时期小说中以“家庭”为题材的女姓形象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312.5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锋;试论现代川籍作家“家庭小说”的文化意蕴[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叶金春;轻笼于家庭的那份情感──试论郑振铎《家庭的故事》[J];福州师专学报;1998年04期
3 刘岚;;巴金家庭小说简论[J];名作欣赏;2010年32期
4 姚健;论巴金家庭小说的主体意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刘保昌;在批判与眷怀之间——中国现代家庭小说的叙事品格[J];求索;2001年01期
6 杜贵晨;《金瓶梅》为“家庭小说”简论——一个关于明清小说分类的个案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李艳;李P;;独特的叙事策略——评张爱玲的家庭小说[J];理论观察;2007年01期
8 韩石;;略论中国古代家庭小说的纪传形式[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成海霞;;明清长篇家庭小说的悲剧主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成海霞;;父权的尴尬与失落——明清长篇家庭小说男性形象的文化解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田园;;堕落的花朵——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群像看菲茨杰拉德对女性偏见的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治安;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N];文艺报;2007年
2 朱安平;百年影像 女性之歌[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金鑫 通讯员 朱志凌;“话题”带动上海主题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酒醉酒醒时情爱情深处[N];中国财经报;2004年
5 秦弓;华丽表层难掩发掘之浅[N];光明日报;2003年
6 王红旗;徐小斌的精神之旅[N];中国妇女报;2001年
7 黄晴宜;在2004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揭榜典礼暨第二届中国经济女性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N];中国妇女报;2005年
8 陈坤 张婧;人性的“苍凉之美”[N];吉林日报;2005年
9 叶隽;风仪贵兮,美人绰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复旦大学 张涛甫;从时代之子到“最后的贵族”[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庆兰;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中的女性群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谢志宇;论近、现代日本文学中的“家庭”[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淼;清代长篇家庭小说妾妇形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倩倩;德语新家庭小说中的记忆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云菁;论柳美里的家庭小说[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4 牛志威;明清长篇家庭小说生日叙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敏;辛亥革命前后家庭小说“世情”模式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鸿雁;《简·爱》中的女性群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何欢;试论志贺直哉的女性观及其成因[D];四川大学;2007年
8 任爱红;女性群像画廊——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魏李梅;论王安忆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任柯;明清家庭小说婚姻家庭叙事文本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18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1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