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黑人文化元素

发布时间:2018-02-20 20:54

  本文关键词: 赫斯顿 黑人文化 语言特征 宗教色彩 民俗特点 出处:《长江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的佐拉·尼尔·赫斯顿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重要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她是一位小说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也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活跃分子。赫斯顿她毕生为保持黑人文化传统而奋斗,她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收集、整理和记录美国南方黑人的语言、宗教以及民俗文化,并将这些独特的黑人文化元素创造性地移入到文学创作中,赋予小说以鲜明的民族特色。 作为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对黑人文化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作家来说,赫斯顿没有抗议种族歧视和压迫,而是深刻认识到黑人文学要发展须挖掘黑人文化的精神内涵——独立、自由、平等和热情积极。赫斯顿的成长经历令她认识到惟有传承黑人文化,才能提高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才能在势头强劲的白人主流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她的这一思想在其《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生动体现出作者对黑人文化传统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此外,赫斯顿还站在黑人女性的角度,在种族、性别、阶级的压迫之下寻找黑人女性自身的出路。赫斯顿认为,黑人文化在女性身上得到了完美展现,将黑人女性的自我追寻与黑人文化结合起来,为黑人文化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本论文旨在从语言特征、宗教色彩和民俗特点三个方面对此小说所涉及的黑人文化元素进行剖析。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生平及《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故事情节,继而阐述了赫斯顿与黑人文化结缘的过程,并简要分析了《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重点分析《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语言特征。小说的一大显著特点是运用了真正的黑人方言土语。一方面,赫斯顿通过运用黑人方言土语独特的拼写和句法结构,使这部小说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令小说的叙事语言格外生动,人物更具个性。另一方面,赫斯顿通过交叉运用黑人方言土语与白人标准英语,令黑人方言土语融入黑人文化,创建了一种文学语言来体现强烈的黑人性。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宗教色彩。这部小说主要涉及了两种非洲传统宗教(伏都教和泛灵论)以及基督教。首先,赫斯顿使用伏都教的女神为小说女主角的原型来表达她反对性别歧视的思想,以及她对黑人文化重要性的肯定。其次,赫斯顿在小说中从自然被赋予神性、回归自然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方面来探讨灵性回归的问题,这是一种积极的泛灵论思想,对于增强美国黑人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处处受排挤的美国黑人归属感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赫斯顿通过运用具有应答呼应模式的黑人布道词进行反讽,以彰显黑人文化的魅力和黑人性。 第四章从《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民俗文化特点展示了赫斯顿对黑人文化传统的珍爱。赫斯顿出色地将黑人民间故事和狂欢歌舞等黑人传统民间文化元素融合进这部小说的创作之中。重申文化传承对于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为总结部分。本章论述了佐拉·尼尔·赫斯顿在该小说中从语言特征、宗教色彩以及民俗特点三个方面重构黑人文化身份。美国黑人文化是美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美国黑人对美国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他们建构自己美国民族身份的基石。赫斯顿在这部小说中通过运用黑人文化元素,意欲唤起人们对其价值的重新认识,提高黑人族群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黑人文化是黑皮肤种族的骄傲,它不仅让黑人群体满怀自尊并建构其文化身份,还让黑人女性不断觉醒。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鑫;赵相岐;;找寻自己的声音——《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的成长[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叶超;注定的悲剧——《厄舍府的倒塌》罗德里克·厄舍精神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王平;;《白鲸》主题意义的三种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梁婷;;《最蓝的眼睛》之佩科拉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5 雒应儒;;心灵的家园:灯火阑珊处——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6 杜萍;;《所罗门之歌》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汪小英;;哈克贝里·芬与汤姆·索亚形象鉴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杨丽;;《红字》中奇林沃思再认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9 曲舒文;向晨晨;;看《钟形罩》埃丝特对女性身份的探索以及对男性社会的反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陈琳;;此爱绵绵无绝期——从爱伦·坡《乌鸦》到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倩;;论舍伍德.安德森小说《小城畸人》中语言的不可靠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安山;;新的辉煌 新的起点——评三卷本《非洲通史》[A];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C];2010年

3 杨泰峰;;影响非洲现代化的因素浅析[A];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丛书第二辑——非洲变革与发展[C];2002年

4 韩晓燕;;《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种族意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何志辉;;口头非洲法:从司法看习惯法的口头性[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6 翟新田;;自然主义视角下的《海上扁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王涵洁;;浅析非洲鼓乐在华的流行与分布[A];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2)[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立皓;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理论的跨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瑞华;美国20世纪的清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红艳;格特鲁德·斯泰因语言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素青;加里·斯奈德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与人类的生态哲学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婷;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后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阔;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姜智红;论文明的多样性[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霞;《紫色》中的妇女主义生存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裴素华;从宗教的角度解读弗罗斯特诗中的困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慧;从《八月之光》看福克纳的女性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树苹;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甘湘武;中国与尼日利亚双边投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琼杰;伊斯兰教法在非洲的移植与本土化[D];湘潭大学;2010年

8 申茜;论南非习惯婚姻法的冲突及解决[D];湘潭大学;2010年

9 都娟;殖民时期西方宪政在非洲的移植与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罗倩;另一个“哈姆雷特”[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20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20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6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