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老症”与都市生活的隐形空间——《一个好邻居的日记》中的越界之旅探析
本文选题:都市空间 切入点:恐老症 出处:《外国文学》2013年05期
【摘要】:《一个好邻居的日记》(1983)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后期"现实主义回归"的小说代表作,作品以人到中年的中产阶级事业型女性简·萨默斯20世纪70年代的伦敦都市生活经历为主线,着重讲述了她如何在工作之余通过与老年女性交往,尤其是与莫迪这位毕生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九旬老妪交友,逐渐改变了人生态度的心路历程。本文拟从"恐老症"背后的都市生活方式及其价值导向分析入手,聚焦于简·萨默斯的都市越界之旅,探究作为都市边缘群体的老年女性的身份困境与出路,尝试揭开都市(老年)女性空间所承载的伦理价值及其对西方都市主流价值观提出的质疑和挑战。
[Abstract]:"A good neighbor's Diary" (1983) is the masterpiece of the novel "the return of realism" in 1919-19 by Doris Lessing, a British female writer. The main line of her work is Jane Summers' urban life in London in the 1970s, focusing on how she interacts with older women after work. In particular, making friends with Modi, a 90-year-old woman who has struggled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all her life, has gradually changed her attitude toward life. This paper intends to begin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urban lifestyle and its value orientation behind "Aging phobia." Focusing on Jane Summers' journey across the borde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light and the way out of the status of elderly women as a marginal group in the ci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ncover the ethical value of urban (aged) female space and its challenge to the mainstream values of western citie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
【基金】:厦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ZK1003)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苏彩琴;;老年及其隐喻——解读多丽丝·莱辛的《一个好邻居的日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2 朱静;;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解释[J];城市问题;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龙娟;;浅析《一个好邻居的日记》揭示的老年问题及其启示[J];海外英语;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艳阳;中国地方性公共产品供给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薛颖;多丽丝·莱辛作品《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贺晴宇;论多丽丝·莱辛后期小说创作中的都市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畅敏章;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都市空间[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4 贾丝玉;现代中老年女性的困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袁春;《简·萨默斯的日记》的叙事技巧[D];河北大学;2010年
6 赵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简·萨默斯的日记》里中老年女性的生存困境[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玢麟;空间社会学:透视广播电台发展的新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黄怡;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研究进程[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5期
2 张应祥;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的一种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3 杨上广;王春兰;;国外城市社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综述及政策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02期
4 何雪松;;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吴启焰,任东明,杨荫凯,舒晓斌;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层次[J];人文地理;2000年03期
6 司敏;"社会空间视角":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J];社会;2004年05期
7 刘精明,李路路;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年03期
8 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J];社会学研究;1998年04期
9 陈云;;居住空间分异:结构动力与文化动力的双重推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克沙特·卡尔曼;;多一只狗叫[J];意林;2007年19期
2 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杨乐云;;故居[J];书摘;2006年05期
3 孙玉华;;苦心孤诣的寻根情结——拉斯普京老年妇女形象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4 ;域外箴言[J];北方人;2007年08期
5 叔本华;;日子[J];文苑;2009年08期
6 金志茹;劳伦斯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缺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7期
7 李星亮;T.S.艾略特《荒原》中的女性形象透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黄颖;;论尤金·奥尼尔塑造女性形象的表现主义手法[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代菁;;《源氏物语》中悲剧的女性形象之我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10 李轶坤;;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的女性形象[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德福;;普列姆昌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汪介之;吴晓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林婉娇;;《暗夜行路》中的女性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爱武;;坂口安吾小说《满开的樱花林下》考察——“山贼”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刘成富;;法国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再认识[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李爱云;;女性话语·躯体写作·双性同体——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甘惠侨;;马奇四姐妹的美德成因浅析:论《小妇人》中的教育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邢以丹;;爱的理想、困惑与解答——论林真理子《只要赶上末班飞机》和《京都行》的文学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刘子敏;;论小说《紫颜色》对三角关系模式的新诠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何晓涛;;硬汉精神背后的思考——重读《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欣;海明威笔下女性形象的成因[N];吉林日报;2010年
2 张中载;“改写”:让经典绽放出别样的光芒[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夏烈;读《一个人的好天气》[N];文汇报;2008年
4 特约记者 戴铮;日本女性文学彰显婚恋新取向[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爱不只是年轻人的特权[N];中国文化报;2004年
6 顾杏娣;当达·芬奇遭遇弗洛伊德[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马小宁;本世纪中叶白人在美国将不再过半[N];人民日报;2008年
8 侯玮红 编译;“身体本身就是界限”[N];中国妇女报;2002年
9 阎立 孔德琴(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从《简·爱》到伍尔夫[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秦宏;由Cakes and Ale的译名引起的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桂玲;渡边淳一情爱文学论[D];吉林大学;2008年
2 黄芝;越界的缪斯[D];苏州大学;2008年
3 许原雪;纳博科夫小说中男性视阈下女性形象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谢春艳;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6年
5 王庆勇;论亨利·米勒的小说艺术[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天;中西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D];复旦大学;2010年
7 李雪花;朝鲜朝闺阁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8 陈靓;路易斯·厄德瑞克作品杂糅性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钟艳萍;论王尔德小说和戏剧中的审美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李文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洪磊;曹禺、易卜生戏剧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琳;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梁园华;[D];西北大学;2011年
4 赵玉君;父权意识下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梁晓平;从倾斜到平衡—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6 蔡岚岚;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戚永慧;论劳伦斯作品的女性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丽娜;卡夫卡的女性世界及其创作[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洪连;王尔德戏剧中的女性形象解读[D];青岛大学;2010年
10 章瑜;论谷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9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99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