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妇人》中女性人物的写作特点
本文选题:《小妇人》 切入点:女性人物 出处:《语文建设》2014年05期
【摘要】:十九世纪后半期,奥尔科特写成的长篇小说《小妇人》是美国女性文学领域的杰出作品之一。这部小说的故事线索是马奇先生一家以及四个女儿的感情故事,作者借助文中刻画的打破社会束缚的女性形象,表明了自己所认为的"新女性"。本文重点解读这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写作特征,希望能够为读者深入理解这些人物形象提供有益的参考。
[Abstract]: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lcott's novel, Little woman, w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s in American women's literature. The clue of the novel was the love story of Mr. March's family and his four daughters. With the help of the images of women who break the shackles of society, the author shows what he thinks of as "new women". This paper focuses on interpreting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this novel.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se characters.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温钊莲;;《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李贺青;;为何乔不嫁给洛里?——评《小妇人》的伤感结局[J];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3 莫亚文;;漫谈《小妇人》中的女性主义[J];语文建设;2013年2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丽娟;;《小妇人》:平凡之中见伟大[J];长城;2012年08期
2 王英杰;;定义成长和考验成长:从儿童成长角度解析《小妇人》[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36期
3 范春霞;范春芳;;论《小妇人》中“乔”身上所体现的女性意识[J];华章;2012年22期
4 廖容;;女权主义在《小妇人》中的体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柳静;;Book Review: Little Women——A Lesson of Life[J];科技视界;2012年17期
6 张元元;;解读《小妇人》中的女性角色[J];芒种;2013年10期
7 安昌光;;从女权主义角度看《飘》与《小妇人》中的两位女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8 张淑梅;;从《小妇人》文本分析诠释奥尔科特对女性的界定[J];文学教育(中);2010年03期
9 莫亚文;;漫谈《小妇人》中的女性主义[J];语文建设;2013年2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耿敬北;独立女性的成长历程—《小妇人》的主题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2 胡晓;新女性之光对《小妇人》中乔的成长历程的解析[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管妮;;《小妇人》中女性自由主义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02期
2 廖容;;女权主义在《小妇人》中的体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温钊莲;;《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晓;新女性之光对《小妇人》中乔的成长历程的解析[D];山东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蕾;;含泪的微笑——欧·亨利写作特点初探[J];电影文学;2008年10期
2 马凤春;;解读《小世界》现实主义写作特点的真实存在[J];青年文学家;2009年24期
3 张迎春;;从《两个赶牛人》看华特·司各特历史小说的特点[J];今日科苑;2009年17期
4 陈霞;;浅析夏洛蒂·勃朗特小说《教师》的写作特点[J];作家;2010年08期
5 孔令琳;;托尼·莫里森的多角度叙述写作特点[J];大众文艺;2010年23期
6 王立;;女性保贞术母题及其印度文化溯源[J];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02期
7 胡向华;都柏林没有缪斯[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赵康;;菲茨杰拉德小说对女性的妖魔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关薇;;独特的文学视觉 完美的写作艺术——析《老人与海》的写作特点与艺术风格[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12期
10 赵翠平;;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女勇士》的女权主义[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茹;;找回失去的自我:对《玩偶之家》和《推销员之死》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林婉娇;;《暗夜行路》中的女性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春燕;;一沙一世界——从《伊芙琳》看乔伊斯的写作特点[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4 吕涵;;密西西比河:女性特质的缩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田园;;堕落的花朵——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群像看菲茨杰拉德对女性偏见的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何晓涛;;硬汉精神背后的思考——重读《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樊金琪;;囿于人性迷宫中的《欲望号街车》[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林丹娅;我看东南亚华文女性文学[N];文艺报;2003年
2 陈文德;另一个角度看曹操[N];长春日报;2005年
3 吕频;菊花香中的爱情[N];中国妇女报;2002年
4 何宁;命运交错在卡斯特桥[N];文学报;2002年
5 唐玉清;《作者,作者》在“亨利·詹姆斯年”的遭遇[N];文艺报;2008年
6 康慨;多丽丝·莱辛:我爸爸的梦,我妈妈的爱[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高福军;美国当代的科幻创作和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杨雅莲;赫塔·穆勒:毫无希望时露出光明[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安芳;追寻自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纪琳;论索尔·贝娄女性观的演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岑玮;女性身份的嬗变:海尔曼和诺曼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刘永杰;爱与死亡:尤金·奥尼尔的性别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惠媛;论弗兰纳瑞·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宗教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丁礼明;劳伦斯现代主义小说中自我身份的危机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李文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放远;鲁迅与夏目漱石[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莫舟;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的自我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李宇笛;美丽而神秘的画卷[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于静;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D];安徽大学;2005年
4 谢萍;女性在斯蒂芬成长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5 陈阳;评析舍伍德·安德森的作品《温斯堡·俄亥俄》中女性人物与主人公乔治·威拉德的成长[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苹;金裕贞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朱海燕;对拜厄特小说《占有》的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吕东方;对薇拉·凯瑟的《云雀之歌》和《一个迷途的女人》的社会性别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9 蒋萍;威廉·福克纳,,南方女性的代言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郭兰;对“性别本质主义”的继承与突破[D];中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00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00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