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的多声构成:《武士》、张东荪、巴赫金与本维尼斯特、弗洛伊德
本文选题:互文性理论 + 多声构成 ; 参考:《当代修辞学》2013年05期
【摘要】:互文性理论是具有哲学方法论意义和可用之于实证分析的文本理论。2012年,继1966年首推互文性理论四十六年后,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复旦大学开设系列讲座演绎互文性理论的发展演变。第一讲"主体与语言: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内容博大精深,浓缩了互文性理论的基本阐释,兼容了互文体系的核心概念。本文选取了讲座展示的、过去学界不予重视的四个方面来读解:可视为克氏人生镜像和法国学术思想编年史的《武士》;中国哲学家张东荪中西哲学理念对克氏互文思想形成的影响;克氏与巴赫金互为成就的关系与克氏对本维尼斯特结构主义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克氏的互文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本文试图通过这四个方面史实的挖掘,再塑克氏思想大师的形象,丰富对不断创新发展、多元构成的互文性理论的认知。
[Abstract]:Intertextuality theory is a text theory with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can be used in empirical analysis. In 2012, 46 years after the first introduction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in 1966,Julia Cristeva held a series of lectures at Fudan University.In the first lecture, "subject and language: inheritance and breakthrough of structuralism by intertextuality theory"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which condenses the basic interpretation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and is compatible with the core concepts of intertextuality system.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lecture presentation,In the past, scholars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four aspects to be interpreted: "Samurai",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mirror image of life and the chronicle of French academic thought,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hilosopher Zhang Dongsun's philosoph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on the formation of his thought of intertextual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rschner and Bakhtin's mutual achievement and hi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Benedict's structuralism, and Freud's psychoanalysis opened up a new world for his intertextuality study.This paper attempts to enrich the cognition of 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excavation of the historical facts in these four aspects and the remolding of the image of the master of his thought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565.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志明;评张东荪的多元认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马秋丽;主智与化欲——张东荪对理智与人欲的安置[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周石峰;趋同与离异:张东荪与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蔡蓬溪;;奇迹人天岂互从[J];书屋;2010年05期
5 顾红亮;实用主义真理观与张东荪[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6 萧延中;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从《知识与文化》看“中国思想”研究之方法论问题[J];开放时代;2003年04期
7 张耀南;张东荪与金岳霖:两条不同的知识论路向[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8 王瑞芳;试析张东荪的“社会文化层”理论[J];中州学刊;1997年02期
9 周骁男,王连伟;张东荪主智的人生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10 刘振义;武军;;试论张东荪的早期政治思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玉河;;张东荪哲学思想的渊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2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耀南;;张东荪论道家[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吴晓番;;张东荪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与扩展[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5 左玉河;;通向成熟的桥梁:中国哲学会及其年会[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6 廖久明;;横站:青年郭沫若——以《论中德文化书》为例[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Philosophy” in Sino-European Cultural Exchange[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北京论坛(2005)论文选集[C];2005年
8 魏晓慧;;互文性翻译理论观照下的中国电影名称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左玉河;;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五四以后中西文化差异之比较[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左玉河;;最后的绝唱:1948年前后关于自由主义的讨论[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波;张东荪的风雨人生[N];南方周末;2005年
2 散木(浙江大学);张家三代人和郭家两代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3 方松华;激荡的思想旅程[N];解放日报;2004年
4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顾问 李u!;从两封旧札看张东荪的“中间路线”视角[N];北京日报;2010年
5 张修智;两场伟大的游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6 陈昌凤;“五四”时期:生命中的春天[N];中华新闻报;2003年
7 钱钢 传媒学者;傻心眼儿的老百姓才真公道[N];南方周末;2010年
8 张耀南;“知识社会学”在中国[N];光明日报;2003年
9 夏元文;新文化运动与科学概念的发展[N];光明日报;2001年
10 曾伯炎;罗荣渠:从成都小才子到北大大学者[N];四川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迎春;古法英译话互文[D];苏州大学;2008年
5 戴鸿斌;缪里尔·斯帕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曹文慧;论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炜;中国大众文化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毛翼鹏;“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互文性解读[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繁;《狼图腾》英译本的互文性解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翔;公益广告中的互文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德美;A.S.拜厄特《占有》中的互文性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侯斌;汉英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6 范李娜;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绍静;从文本到超文本[D];山东大学;2005年
9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静;英文食品广告词中互文性所蕴含的意境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2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6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