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同种追寻不同命运:贝娄笔下的汉德森与海明威笔下的哈里的对比

发布时间:2018-04-17 11:36

  本文选题:身份危机 + 理想主义 ; 参考:《安徽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索尔·贝娄是一位是加拿大出生的美国犹太作家。由于他的文学贡献,贝娄被授予普利策奖,诺贝尔文学奖,以及美国国家艺术奖章。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是美国作家和记者,他的作品简洁而寓意深刻,这种独特写作风格就如同他充满历险的人生和公众形象一样对二十世纪的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5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经典之作。在现代美国文学史,海明威和贝娄通常被视为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们虽然在不同时期进行创作但是都非常重视人类生存这一主题,并反复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如贝娄的《雨王汉德森》和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这两本书同时也反映了两位作者对这个问题的不同态度。 本文强调精神在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生活中需要有精神支柱。如果丧失了支柱,就会生不如死,毫无意义而言。即使死亡有一天来临,心中拥有支柱,在死亡中隐藏着生命的含义。 本文共分五部分内容。第一章,就前人关于索尔·贝娄和《雨王汉德森》,欧内斯特·海明威和《乞力马扎罗的雪》的评论以及各种哲学思想对贝娄和海明威的影响;第二章,比较分析哈里和汉德森所面对的身份建立这一问题,显示两者间的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三章,讨论了汉德森成功的原因所在,其中包括了汉德森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到现实主义者的成功转变,以及对于爱重新的认识,和作者贝娄的个人经历的分析;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哈里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从哈里身上所表现的理想主义,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来分析的,以及从他对待死亡的那种消极态度,和海明威的个人经历中分析其失败的原因;第五章,本文由此得出这一结论:当面临同样问题时,两位主人公采取了同样的办法,但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也揭示了他们在人类存在的态度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作为作家,尽管海明威作为父辈式的作家,对贝娄的影响以及不同于父辈作家的创新之路,但同时也反应出两位作家各自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Abstract]:Saul Bellow is a Canadian-born American Jewish writer.For his literary contributions, Bellow was awarded the Pulitzer Prize,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nd the National Medal of Art.Ernest Hans Muller Hemingway is an American writer and journalist. His works are simple and profound.This unique writing style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wentieth century novels as well as his adventurous life and public image. He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54.Many of his works are classics in American literature.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Hemingway and Bellow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influential writers.Although they created at different times, they all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heme of human existence and appeared repeatedly in their works, such as Bellow's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and Hemingway's the Snow of Kilimanjaro.The two books also reflect the two authors' different attitudes to the problem.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irit in human survival, life needs to have spiritual support.If the pillar is lost, it will be like death, pointless.Even if death comes one day, the heart has a pillar, hidden in the meaning of life in death.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chapter, on the previous comments on Saul Bellow and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Ernest Hemingway and the Snow of Kilimanjaro,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n Bellow and Hemingway.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identity building faced by Harry and Henderson show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Henderson's success.It includes Henderson's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from an idealist to a realist, a new understanding of love, and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the reasons for Harry's failure.Mainly from Harry's idealism, individualism and nihilism, and from his negative attitude to death, and from Hemingway's personal experience.This paper draws this conclusion: when faced with the same problem, the two protagonists take the same approach, but have different endings, which also reveals that they hav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the attitude of human existence.As a writer, although Hemingway's influence on Bellow as a father's writer and the way of innovation different from his parents' writers, it also reflects the different values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writers.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宫小兵;这头老狮子心系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陈世丹;《海明威在中国》:一部海明威研究的重要文献[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陈蔓萍;“迷惘的一代”的新女性[N];文艺报;2006年

4 陶洁;作家的名字与经济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杨仁敬;遭受贝克教授不留情的“面试”[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本报书评人 赵荔红;日常的,细碎的,爱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朱贤佳;澳政府官员:中国企业赴澳投资正当其时[N];上海证券报;2010年

8 胡嘉;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结束访问起程回国[N];解放军报;2010年

9 ;我海军编队访问达尔文港[N];人民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陈程;林铎会见“哈尔滨—北美合作交流洽谈会”外宾[N];哈尔滨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于冬云;厄内斯特·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卢姗;文化视野下美国20世纪战争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年

4 程殿梅;流亡人生的边缘书写[D];山东大学;2010年

5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瑾;同种追寻不同命运:贝娄笔下的汉德森与海明威笔下的哈里的对比[D];安徽大学;2012年

2 杨婷;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厄内斯特·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郭卫雨;从海明威的后期作品看其死亡观的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郑强;《雨王汉德森》中汉德森的非洲康复之旅[D];兰州大学;2011年

5 邹理;身体创伤记忆与身份丢失:海明威一战小说中的身体叙述[D];西南大学;2012年

6 常斐;从坚忍到超然的蜕变[D];郑州大学;2010年

7 张朝政;人的异化:海明威短篇小说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柳淑娟;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时空艺术[D];吉林大学;2007年

9 黄兰;海明威生态意识中的悖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方轩;海明威小说的叙述艺术与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63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63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2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