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感官觉醒的盛宴:论艾德娜的女性意识觉醒

发布时间:2018-06-06 16:30

  本文选题:凯特·肖邦 + 觉醒 ; 参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摘要】:不同于历来从伦理角度对于《觉醒》主人公艾德娜进行批评,本文从4种感官觉醒的角度,即视觉、听觉、味觉和动觉,重新解读了女性主体意识及其觉醒在小说中的内涵。在19世纪末期的社会背景下,艾德娜的行为已经形成了对社会文化体制的挑战,形成了对男权压抑的反抗。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感官在个体获得主体性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发现研究女性主体意识发展过程的一个新途径。
[Abstract]:Different from the criticism of Edna, the protagonist of Awakening, this paper reinterprets the femal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awakening in the novel from four senses: vision, hearing, taste and kinesthesia.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Edna's behavior has formed a challenge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ystem and a resistance to the suppression of male power. We can find a new way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by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the senses play i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acquiring subjectivit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彦顺;妙玉新论——对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周海燕;;幻美的补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和丽伟;;爱与艺术的苦恼——试分析比较《诸神复活》与《道林·格雷的画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4 谢苗苗;;浅谈拉康主体理论视野下大学语文课堂改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申玉霞;;镜像中的自我的诞生与幻灭——用镜像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查尔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习丽娟;;反思青春——从基拉尔三角欲望理论看库切《青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马建美;;迷失与重构——论《鼹鼠的月亮河》人物成长的自我认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8 华蓉;;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9 黄淋;唐雪琳;;试析艾米丽的主体构建——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一种拉康式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10 何李新;;《三色》中的后女性主义[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毅;;“观看”的取消——以凝视为开端的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张萌萌;;数字影像在数字展馆中的独特魅力[A];科学与艺术·数字时代的科学与文化传播——2012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冬梅;;以结构主义视角解读女油画家的“自语式”绘画[A];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3年

5 胡大平;;虚无·主义·Dis-play[A];“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雯;;网络传媒的“审丑”研究——“小月月”事件折射出的消费投射与消费欲望[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7 ;视觉转向的文化症候[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6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艳艳;人体在广告摄影中的应用及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吕惠;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永强;马奈的女性主题创作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陆友平;人性乌托邦世界的理想构建与爱情悲剧的诗意化书写[D];南昌大学;2010年

9 曾晶;青花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艺术探索[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朱婷婷;摄影创作中的时间性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雪梅;;超越生死的永恒境界——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J];名作欣赏;2006年24期

2 李晓霞;张建梅;;《觉醒》中的女性主体意识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万雪梅;;生死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论凯特·肖邦的《觉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于漏琴;;试析埃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阚鸿鹰;《觉醒》:女性性意识觉醒的先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9期

6 陈红梅;;一首激情澎湃的即兴曲——浅论《觉醒》的音乐性[J];世纪桥;2007年01期

7 郭云;曾竹青;;从谴责到赞誉——凯特·肖邦《觉醒》的批评接受史回顾[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刘艳丽;;从《暴风雨》看凯特·肖邦作品的自然主义倾向[J];科技信息;2010年08期

9 刘敏;;简析《一小时故事》中的反讽[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11期

10 任海燕;;一个孤独灵魂的觉醒——论凯特·肖邦的《觉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小航;;母性的枷锁——读凯特·肖班的《觉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臻;夏建霞;樊双义;谌小维;张春青;薛丽;胡志安;;长时连续作业对大鼠觉醒的损害及药物干预作用的研究[A];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沈进成;周君妍;廖若岑;;农业旅游的游客体验、游客意象及游客满意度影响关系的研究——以华山咖啡为例[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黄志力;Yoshihiro Urade;姚明辉;;从基因到行为解析PGD2及腺苷催眠,Orexin及PGE2觉醒的机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景侠;刘晓娜;;体验经济下的绿色农产品营销[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颖;杨猛;;包装设计中“五感”应用的探究[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徐瑞平;汤漫;;体验消费对品牌营销的影响及应对[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安圣慧;陈姜;;网络视频广告应用[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陈敏灵;;我国服务行业体验营销的应用研究[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袁恩培;张磊;;论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冯淑娟;这堂课的铃声能让零部件业觉醒吗[N];中国汽车报;2001年

2 南河;职业经理呼唤道德觉醒[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3 王洪钢;风险投资重压之下的觉醒[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刘成群;世博流行“体验”电影[N];河北日报;2010年

5 戴地;微信,让生活更精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6 ;便携与性能之间的黄金分割点 13寸宽屏新宠推荐[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7 王;海尔中国物流觉醒第一人[N];科技日报;2001年

8 张蕾;品牌“五觉”演绎感观营销(上)[N];中国黄金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媛;液晶家用市场觉醒[N];中国经营报;2002年

10 新华社记者 赵宝锟 顾静;农安:苦涩的状元觉醒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雪梅;美在爱和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陈长瑞;莫达非尼抗癫痫作用和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吴琛瑜;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司开玲;知识与权力:农民环境抗争的人类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赵鹏;神经肽S通过其受体激活下丘脑后部结节乳头体核组胺能神经元促觉醒[D];兰州大学;2013年

7 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复旦大学;2010年

8 范玉吉;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9 武传表;游客网络口碑传播意愿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启庚;品牌体验的形成及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懿;试论凯特·肖邦部分作品中的女性消费行为[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蔡霞;走向永恒[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苗禾;思考、觉醒与超越[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万雪梅;生死二元对立的超越——论凯特·肖邦的《觉醒》[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东力;致命的觉醒之旅[D];山东大学;2007年

6 刘琳;从《觉醒》女主人公探究凯特·肖邦的女性意识[D];兰州大学;2011年

7 周海滨;女性自我意识的建构与解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段丽娜;生于觉醒、死于困惑[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天丽;自我实现之路[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杨丽梅;“绝望的妻子们”—试析凯特·肖邦作品中的妻子形象[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87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87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a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