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探析庞德诗歌的诗学来源

发布时间:2018-06-07 02:05

  本文选题:庞德 + 诗歌 ; 参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巨匠,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和批评家,他倡导的意象派运动揭开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序幕,为当时死气沉沉、萎靡不振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以全新的理念创立了美国意象派,开辟了美国现代新诗之路,创立了一种新的独特的诗学理论,为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文学革命注入了勃勃生机。毫不夸张地说,西方现代的诗学理论很大程度上是指庞德的诗学理论,意象派三原则影响着许多现代派诗人的创作,开启了诗歌的现代化进程。二十世纪全球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带动文化间的交往与借鉴,东西方诗学的借鉴也不例外,西方古典诗学侧重强调理性,中国古典诗学侧重强调感性,西方现代诗学是以庞德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派诗人们综合东西方的诗学理论,不只从希腊经典传统中寻找灵感,还把诗歌创作的疆界推向更遥远的时空,以寻求新的诗歌源泉,并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大量令人称颂的诗篇。本论文旨在探索庞德诗歌的诗学来源。庞德一生作品颇丰,其诗歌理论与思想主要体现在《诗章》中。他的作品主要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诗歌,早期的《诗章》,中期的《诗章》和后期的《诗章》。论文主要通过从诗学的角度分析庞德不同阶段的诗歌,来研究探索此阶段所体现的诗学思想,进一步探求其诗学思想的源泉,从而推断出庞德诗歌创作的诗学来源。论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庞德的生平及作品。第二章介绍中西方的古典诗学及诗学的发展。第三章关于西方现代派诗学及庞德诗学。第四章概括庞德不同阶段诗歌的诗学思想。第五章则进行深一步分析其诗学思想在不同阶段的诗学来源。第六章论文得出结论,在早期的诗歌中庞德借鉴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意象美”“简洁美”及“韵律美”,也借鉴了日本诗学中俳句简洁工整的特点;在后期的《诗章》中庞德的诗学思想来源主要集中在日本的能剧及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庞德不只从西方古典传统中吸收营养,还从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及日本诗学中寻找灵感,使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东方,为“东学西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Abstract]:Ezra pound Poundn (1885-1972) is a great master of modern American poetry and a famous translator and critic. His imagist movement opened the prologue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modernist poetry and was dead at that time. The lacklustre world of poetry has given new life to it. He founded American Imagism with new ideas, opened up the road of modern American poetry, created a new and unique poetic theory, and injected vitality into the western modern literary revolution since the 20th century.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the western modern poetics theory to a large extent refers to pound's poetics theory.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imagism influence the creation of many modernist poets and open the process of poetry moderniz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and politics in the 20th century led to the interaction and reference between cultures, and the reference of East and West poetics was no exception. Western classical poetics emphasized rationality, 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 emphasized sensibility. Western modern poetics, represented by pound, integrates the poetic theorie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It not only seeks inspiration from the classical Greek tradition, but also pushes the boundary of poetry creation to a more distant time and space in order to seek new poetic sources. And creatively integrated into his own poetry, leaving a great deal of praises for the treasure house of world litera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poetics source of pound's poetry. Pound's works are abundant in his life, and his poetic theory and thought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Book of Poetry. His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early poetry, middle poetry and later poetry. By analyzing pound's poetry in different st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poetics thought embodied in this stage,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source of his poetic thought, thus deducing the poetics source of pound's poetry cre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pound's life and work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lassical poe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etics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western modernist poetics and pound poetics. Chapter four summarizes pound's poetic thoughts in different stages.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poetics origin in different stages. The sixth chapt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in his early poems pound drew lessons from the "beauty of image" and "beauty of rhythm"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ics, and also drew lessons from the features of simplicity and neatness of haiku in Japanese poetics. In the latter part of Poems, pound's poetics was mainly derived from Japanese drama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Pound not only absorbed nutrition from western classical tradition, but also sought inspiration from oriental culture, especially from Chinese and Japanese poetics, so that more westerners understood the east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learning from east and learning from wes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汤琛;;黄礼孩诗歌论[J];创作与评论;2011年06期

2 田永元;;中国的诗歌应该有一次蜕变中的阵痛[J];艺术广角;1998年02期

3 粥样;世宾;;诗歌之树常青——茂名“广东诗歌创作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作品;2005年01期

4 王志祥;;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在北戴河召开[J];诗刊;2010年17期

5 草八斤;;我的诗歌营生[J];星星诗刊;2012年10期

6 ;中国·星星诗歌讲习所2013年招收诗歌研修学员启事[J];星星(上旬刊);2013年07期

7 李丹;先秦到六朝诗歌理论发展轨迹之勾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盛翠菊;试论蒲风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邢海珍;栖居于诗意中的歌者──王立宪诗歌论[J];文艺评论;2001年06期

10 邹建军;大学生诗歌与高校诗歌教育[J];江汉论坛;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大成;;献给处于诗的年华的青年朋友——读《诗歌的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2 刘士杰;;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冕;孙绍振;徐敬亚;;诗歌的现在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2)[C];2012年

4 徐俊国;林喜杰;;诗歌只对“心灵的发生”做出反应——徐俊国、林喜杰访谈录[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立群;;“深秋有如初春”——论屠岸90年代以来的诗歌[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保初;;文学爱好者的益友——评介《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7 张颐武;;谈《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8 刘玮;;诗歌殿堂的朝圣者——与屠岸谈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于永森;;梦幻乡土世界里的“水晶球”——论徐俊国诗歌的精神“缺场”[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于坚;;温故知新——在北京与日本诗人对话有感[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树伟;翻译帮我找到自己诗歌声音[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刘守序;历史的期待 时代的呼唤[N];金融时报;2011年

3 高昌;迎着诗歌的海浪 乘着白鹭的翅膀[N];光明日报;2011年

4 林涛;浅谈公安诗歌的困境及语言创新(上)[N];人民公安报;2011年

5 杨梓;让诗歌不再“自言自语”[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莱笙;诗歌的现在与未来[N];文学报;2012年

7 本刊特约撰稿 符力;一个诗歌意义的海岛[N];海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袁媛;一场高规格的诗歌艺术盛会[N];绵阳日报;2014年

9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10 盖兆泉;诗歌在书外的新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晶;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孔妮妮;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静;元好问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林喜杰;群体性解读与想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海鹰;查慎行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D];苏州大学;1999年

10 黄雪敏;创造社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钊;唐代佛寺文化与诗歌的传播[D];河北大学;2015年

2 李荣霞;许名扬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蔡青;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江非诗歌创作论[D];海南大学;2015年

4 王瑞玉;当代叙事性诗歌的话语分析与诗性构建[D];山东大学;2015年

5 江泉;复古与探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丽丽;东晋南北朝僧士合流背景下诗歌的发展[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7 王小芳;黄宗羲诗歌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8 殷丽萍;杨万里诗歌接受史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周恩宏;诗歌符号学视阈下的木心诗歌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吴犁珠;新世纪以来的福建诗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89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89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f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