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里底层女性的悲歌——重读《美国悲剧》
本文选题:底层 + 女性 ; 参考:《外国语文》2013年S1期
【摘要】:文章分析了美国著名作家德莱赛的小说《美国悲剧》中"罗伯达"这一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深刻挖掘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意义,并将美国上世纪20年代的这一悲剧形象在中国的当下社会环境下进行重新构建,从而揭示出中国当代社会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某些和美国20世纪初期及二三十年代社会环境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的社会矛盾和变化将会导致底层女性的自我价值及生命归属难以实现。笔者呼吁,现代中国社会应从西方经典著作中找到一些参照和启发,尽可能使中国现代社会的底层女性免遭"罗伯达"式的"美国悲剧"。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tragic fate of Roberto, a female character in Delese's novel American tragedy, and deeply excavates the tragic significance of this character. This tragic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the 1920s was rebuilt in th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ina, thus revealing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contemporary social industry. Some of the similarities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early 20 th century and the 20 s and 30 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similar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changes will lead to low-level women's self-worth and life ownership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author appeals that modern Chinese society should find some refer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from the classical works of the West so as to avoid the "American tragedy" of Roberto's style for the underclass women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s far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系;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珂;;《珍妮姑娘》中男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朱珩;;嘉莉妹妹“欲望心理”及“自我实现”[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汪荟;;嘉丽妹妹中的自然主义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4 毛艳红;;异化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对《嘉莉妹妹》的主题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赵蔓芳;;福克纳的自然主义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李颖;解秀琴;;从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中看工业社会中的美国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7 郭德胜;;道德的迷失与梦想的幻灭——试析嘉莉的悲剧人生及其当代生活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8 廖礼艳;;浅析《珍妮姑娘》中的“消费异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于光明;;对于嘉莉妹妹命运变化原因的探究[J];长城;2011年08期
10 于光明;石江泽;;《珍妮姑娘》中女主人公命运悲剧的根源探究[J];长城;201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长云;公众的声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D];厦门大学;2009年
2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麦妮卡(Melnyk Tetiana);自然主义批评视域下的托尔斯泰与德莱赛—《复活》与《嘉莉妹妹》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蔡隽;大卫·马梅特戏剧伦理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礼艳;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德莱塞小说主题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伟;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嘉莉妹妹》解读[D];山东大学;2010年
3 马宗敏;《嘉莉妹妹》—消费文化的一面镜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冰洁;艰难抉择的边缘人[D];西北大学;2011年
5 甘应霞;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嘉莉妹妹》[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王春宇;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解读《金融家》主人公柯帕乌[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寇小丽;不屈的反抗,无奈的结局[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8 王一飞;论《美国悲剧》的欲望主题[D];浙江大学;2011年
9 韩卫卫;《美国悲剧》中的命运决定论[D];汕头大学;2011年
10 杨奇;笃信、质疑到重构:论德莱塞小说中的“强者”意识[D];江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玉婷;;《伊坦·弗洛美》中的二元对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李德义;王巍;;《苔丝》中悬念所构建的悲剧意义[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吕宁,姜涛;悲剧中的清醒意识——谈《奥塞罗》的悲剧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魏晓律;;向死而生——海明威作品的死亡主题研究[J];今日科苑;2009年08期
5 马家骏;流浪汉文学的高峰——高尔基逝世55周年谈《在底层》[J];龙岩师专学报;1991年02期
6 周亚琴;;弗朗西丝卡:令人悲悯的女性[J];艺术广角;1996年03期
7 李文明;;谈《雪城》中两个人物命运的悲剧意义[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8 陈革;女性原则与“哈克贝利·费恩”[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杨书平;异域同求——就《在同一地平线上》和《骑马出走的女人》谈妇女解放的新课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Z2期
10 李志斌,董尧;试论莎剧中的女性形象[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书豪;;柳德蜜拉·乌利茨卡娅笔下的女性典型[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黄颖思;;重建和谐——《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素珍;;一位被葬送的浪漫主义女性——读《第凡尼的早餐》[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4 刘世红;;追求女性解放的两朵奇葩——简·爱与爱德娜·蓬迪里埃之比较[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刘须明;;写出一个女性自己的世界——曼斯菲尔德与劳伦斯作品比较阅读[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6 黄美华;;试析万叶女性歌的表达特点——以万叶相闻歌为中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苏友芬;;简述女作家共同的叙事形式选择——小说[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李德纯;;水上勉论[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杨湘齐;;《红字》:冲突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郭晓芬;李双宏;;《雾都孤儿》人物分析——南希的挣扎[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人庐马;在头脑中结识的女性[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2 兰守亭;《平民女孩》:展示女性求职艰难[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陈坤 张婧;在底层的挣扎与呐喊[N];吉林日报;2004年
4 季剑锋(书评人);一颗深藏在底层的珍珠[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5 申慧辉;《不朽》与不朽之女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吕超;欧洲文学中女性的“断头情结”[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叶隽;风仪贵兮,美人绰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不同时代的女性[N];吉林日报;2004年
9 成蹊;阅读小说的性别差异[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商报记者 任志茜;《母猪女郎》:试图赋予女性一种声音[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吴宝康;论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岩岩;认同和/或抗拒:凯瑞·丘吉尔剧本的女性性别身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生珍;尤金·奥尼尔戏剧生态意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孙桂荣;消费时代的女性小说与“后女权主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帆;克里斯塔·沃尔夫对浪漫主义女性思想的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8 曲鑫;加州底层者之梦[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刘金举;“自我实现”与“超越”的室生犀星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佳;发现生活的人将失去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牛亚敏;论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女性的态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郭冬辉;斯蒂芬·金小说《厄兆》的新哥特世界[D];山东大学;2005年
4 郭天丽;自我实现之路[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玲;女性·他人·女性自我[D];武汉大学;2004年
6 倪俭;试论《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亚》中的女性神话原型[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永强;为人的尊严呐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景行;反东方主义:后殖民社会中的女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孙延永;关于芥川龙之介的不安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8年
10 秦宏;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王熙凤和郝思嘉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89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89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