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看到的存在主义——论山田敬三的《野草》研究
本文选题:屠格涅夫 + 存在主义 ; 参考:《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05期
【摘要】:正山田敬三先生是一位在鲁迅研究乃至中国文学研究方面卓有成绩的日本学者,他的鲁迅研究专著《鲁迅世界》中专门有一节名为《鲁迅世界——〈野草〉的存在主义》。从这一节的标题与全书标题的一致,就可以想见其重要性。同时,这一节也是全书的最后一节,也就是说,这本从多个角度、比较全面地研究鲁迅的书,是以从《野草》中读到的存在主义作为结尾的。关于《野草》中的"存在
[Abstract]:Mr. Masayama is a Japanese scholar who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Lu Xun and even Chinese literature. His monograph "Lu Xun World" has a special section called "the World of Lu Xun-the Wild Grass" of Existentialism. From the consistency of the title of this section with the title of the book, one can imagine its importance. At the same time, this section is also the last section of the book, that is, this book, which studies Lu Xun more comprehensively from several angles, ends with existentialism read from Wild Grass. On the "existence" in "Wild Gras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313.06;I21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连银;;明代科场评卷方式考——以乡、会试为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9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10 吴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间几则通信的时间问题[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易彬;;杂文精神、黑暗鬼影与死火世界——鲁迅与穆旦比较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丽凤;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金顺;巴金和屠格涅夫[J];俄罗斯文艺;1983年05期
2 郑文波;屠格涅夫散文诗艺术特色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3 陆人豪;论屠格涅夫创作中的客观态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4 何云波;屠格涅夫爱情观的二律背反[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S1期
5 季明举;论屠格涅夫作品结构中的节奏感和韵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6 徐拯民;巴金与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J];俄罗斯文艺;2000年01期
7 赵明;角色转换中的期望与恐惧——自然在屠格涅夫思想和创作中的本体论意义[J];俄罗斯文艺;2002年05期
8 万信琼,王金琼;试论屠格涅夫的爱情观[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9 杨清容;屠格涅夫小说心理描写的特色[J];九江师专学报;1985年03期
10 申家仁;不由自主的倾向——《父与子》的创作过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梁冬雪;;屠格涅夫六十年代初的创作——《前夜》、《父与子》[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汤铭;;局外人:一场伦理之辩[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飒;;迷雾、虚无与存在——堂米格尔·乌纳穆诺及其《迷雾》[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4 季甄馥;;瞿秋白《俄国文学史》的时代意义及其文学史观[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5 李辰民;;80—90年代俄罗斯的“契诃夫学”[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杨晓敏;;《鼠疫》中的多重叙事聚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众议;;《堂吉诃德》在中国[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止庵;借用鲁迅的眼光看《白色巨塔》[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刘军;屠格涅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余育楠(广东省汕头市澄海永新小学);心灵的色彩依然鲜亮[N];中国教师报;2006年
4 赵丹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成也忧愁,败也忧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杨琳桦;我爱过的小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韩星孩;对苦难者的挚爱[N];人民法院报;2001年
7 吴岳添;《加缪全集》:提醒关注加缪的思想和作品[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顾文豪;文学是善的一种形式[N];文汇报;2011年
9 ;大江文学里的中国要素[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文学博士 张清芳;塞林格短篇小说:阴沉灰暗与乐观明朗[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2 陈连丰;艾丽丝·默多克哲理小说中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涛;诺曼·梅勒的存在主义及其前期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高建华;库普林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薛晶;萨特戏剧的情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7 寇旭华;从个体与异化社会的二元对立到超越对立[D];吉林大学;2012年
8 梁超群;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父亲的在场与缺席[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潘家云;恋死性格与恋生性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卫林;荒诞与异化:哈金《等待》和《自由生活》的存在主义主题探析[D];广东商学院;2011年
2 翁姗姗;《你好,忧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恩宁;论《还乡》中主要人物克林和游苔莎的存在主义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龚梅;“愤怒的青年”派的创作思想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纯;在矛盾中重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邢雅范;山不过来,我就过去[D];吉林大学;2006年
7 王金山;萨特的“文学介入说”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 蒋洋洋;荒谬的世界,积极的选择[D];国际关系学院;2009年
9 白芳;《吉姆爷》的存在主义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卢丽;论“战后派”文学的实验性[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83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8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