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四海为诗》——第一部当代旅美华人离散诗精选

发布时间:2018-09-07 12:18
【摘要】:正世界性的移民潮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重大全球性现象。移民潮带来的是全球文化的大迁移、大交汇、大融合,而作为这一伟大运动最前沿的精神现象之一,就是离散文学的产生与兴旺发达。在离散文学的巨流中,最能反映文化冲突、文化认同、身份危机以及最前沿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体
[Abstract]:The worldwide migration tide is a major global phenomenon at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he emigration tide brings about the great migration, the great intersection and the great fusion of the global culture. As one of the most advanced spiritual phenomena of this great movement, the emergence and prosperity of discrete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iritual phenomena. In the great stream of discrete literature, culture conflict, cultural identity, identity crisis and the most advanced daily life and spirit can be best reflect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I712.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义华;邹建军;;超越与亏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移民文学的创作新倾向[J];华文文学;2009年02期

2 肖徐_g;;寻求两种文化的平衡点——论黄玉雪《华女阿五》的“白化”问题[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3 邵怡;;异乡的木兰——论《女勇士》主人公性别、族裔双重身份的逐步确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01期

4 陈娟;;自我身份的追寻——美国华裔文学与新移民文学比较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5期

5 陈娟;;美国华裔文学与新移民文学比较研究[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年01期

6 李春林;;从日本模式谈比较文学立体论[J];现代日本经济;1987年02期

7 叶舒宪;原型数字“七”之谜——兼谈原型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启示[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1期

8 安少龙,唐萍;学理渗透 方法整合——浅议师专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比较文学思维[J];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06期

9 朱双一;文化冲突:从伦理到政经──旅美华人“留学生文学”比较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10 邱畅;;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煜;;浅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明利;;定义“典型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孟令娟;;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构建与自我解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云;;属性流变 生存策略——文化解读任碧莲的《莫娜在希望之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黎林;;从《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看中西悲剧精神之差异及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命运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8 吴冬;;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在后殖民语境下解读《上海孤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梁文霞;;《女勇士》: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由“白虎山”中窥见一斑[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海仑;《爱妻》:民族大熔炉中的文化冲突[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记者 李宁;帕慕克:反映文化冲突的符号[N];深圳商报;2006年

3 张和龙;《论美》:文化冲突的艺术再现[N];文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康慨;帕慕克:要解决文化冲突,老派精英须容忍言论自由[N];中华读书报;2009年

5 青岛作家协会 柳士同;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焦虑[N];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刘俊;北美华文文学不同时期的两大历史特征[N];文艺报;2006年

7 李亚萍;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拓展[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吴子林;“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陆扬;米勒的网络时代文学观[N];文艺报;2007年

10 郭英剑;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胡月霞;漂泊与离散[D];浙江大学;2005年

3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史月;嘉黛·萨曼内战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康海玲;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高小刚;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9 丁礼明;劳伦斯现代主义小说中自我身份的危机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丰云;论华人新移民作家的飞散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福;《戴西·米勒》中的文化冲突[D];河北大学;2004年

2 王丽娟;从沉默到反抗[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符号[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照;伊莎贝尔·阿切尔:在文化冲突中实现自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晓燕;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韩媛媛;重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舒玲娥;赛珍珠小说中的多重文化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威;谁是谁的柏油孩子?[D];吉林大学;2007年

9 邹莹;生活在别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金蕾;在冲突与融合中寻找个性的“自我”[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28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28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f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