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悼念集》中的救赎
[Abstract]:Alfred Tennyson (1809-1892)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ets in the Victorian period in England. He was awarded the title of Poet Laureate in 1850 for the publication of his famous Book of mourning. Tennyson's greatness lies in his ability to capture the soul of man and integrate it into the Collection of mourning. The original name is the Road to the mind, ostensibly, This collection of poems is Tennyson's redeeming process from despair to doubt to renewed hope to the evolution of feelings and thoughts that ultimately solidify his faith in tribute to his good friend Arthur Harlem. In fact, it reflects the common human experience of that era a confus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be into the anxiety and redemption in this book of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function redemption combined with a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mpacted people's traditional beliefs at that time. At this time, Matthew Arnold thought that poetry had the function of soothing the human mind. Influenced by it, Tennyson began the bold attempt and innovation of poetry.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parts, including the preface and conclusion. The preface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ennyson and the Collection of mourning, includ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main research ideas of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confusion and panic in Tennyson's time and analyzes the anxiety in the colle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emonstrates how Tennyson realized a kind of self-salvation in his mind when he wrote the Book of mourning: when he learned of his friend's sudden death, Tennyson went from grief at the beginning to despair, to finding hope in life and redefining his faith. The journey of Tennyson's heart is imprinted in the Book of mourning.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presents: Tennyson in the creation process, found that the problem he faced is the common problem faced by all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as a poet, he felt that he has the obligation to save the whole society in the form of poetry.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hat Tennyson provides a spiritual dimension of redemption through the redemption of the self and the other in the set of mourning.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1.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克林思·布鲁克斯;王永;;丁尼生诗中哀泣者的动机[J];诗探索;2009年03期
2 ;名人名言[J];英语沙龙;1999年12期
3 刘晓玲;谈几位英美诗人诗歌中的死亡主题[J];南平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4 Helyn Trickey;赵娜;;爱在吟游诗人时代[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08年Z1期
5 郑思明;;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丁尼生诗歌的唯美[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6期
6 丁宏为;;“最悲惨的时代”——丁尼生的黑色诗语[J];国外文学;2009年04期
7 张广奎;论丁尼生的《鹰》的写作风格[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丁宏为;;达尔文的冲击——略谈诺顿版《丁尼生诗选集》[J];国外文学;2010年04期
9 郝昕;;《鹰》中的象征意义[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3期
10 江荻;Alfred Tennyson;;崩碎、崩碎、崩碎[J];英语知识;198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远光;;人物传播的“救赎”[A];首届中国人物传播家大会暨第二届中国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祥勤;;神性语言、柏拉图理念和历史的弥赛亚救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的神性基础[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3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4 陈研;;从精神的流浪到精神的永恒——《伙计》的主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金春笙;;论译诗神似——管窥丁尼生《鹰》的两篇译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著名哲学家理查得·罗蒂来山西大学访问[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7 张墨研;;疯癫与文明的相互抚慰——李轻松诗歌片论[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郝彦丰;李红雨;;苦难生存与自我救赎——《平凡的世界》解读[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冯月季;;沉沦、挣扎、救赎——对新世纪中国诗坛诗歌写作现象的考察[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龚纯;;“敲碎岩石,让它成为星星”——阿毛诗歌印象[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寺儿堡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忠诚;徒劳的救赎与不懈的宣扬[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任崇熹;重奖“扶老”不是救赎[N];开封日报;2011年
3 张贵峰;面对“三重门”故宫拿什么救赎[N];沈阳日报;2011年
4 刘江华;《最爱》:从“放逐”到“救赎”[N];中国电影报;2011年
5 宗波;理想的迷失和救赎[N];人民日报;2011年
6 记者 小安;欧洲的救赎才刚刚开始[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邹光祥;谁将救赎南方证券[N];中国经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王涛;3.5GHz期待“救赎”[N];通信产业报;2005年
9 胡家源;中国车市二轮洗牌 弱势车企寻求救赎[N];中国经营报;2004年
10 谢有顺;青春的受难与救赎[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畛;人道主义与人的自我拯救[D];吉林大学;2006年
2 吴兆蕾;追寻精神的上升[D];南开大学;2009年
3 许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D];苏州大学;2009年
4 张川平;主体建构与困境救赎——王小波及其文学世界[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际兵;悖谬与救赎[D];暨南大学;2008年
7 刘金忠;犹太教复国主义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8 李斌;天国的救赎与尘世的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立玲;在救赎的途中寻找信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孔倩楠;从激扬到幻灭的性爱救赎之路[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婵;现代女性作家书写视域中的长女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琪;性爱·死亡·救赎——《棋王》《红高梁》《古船》对生命意识的诠释[D];暨南大学;2000年
5 欧阳碧诺;从救赎到被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6 徐则臣;通往救赎之路[D];北京大学;2005年
7 贾延红;试论弥尔顿三部长诗中的救赎主题[D];湘潭大学;2008年
8 胡丽娟;论《悼念集》中的救赎[D];中南大学;2012年
9 肖绯霞;存在的荒诞与救赎的渴望[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荣;守望与救赎[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29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29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