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美国民族身份悖论的田园向度及其文学表征

发布时间:2018-09-10 16:20
【摘要】:美国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国度,其民族身份也不例外。自北美殖民时期到后"9.11"时代,美国民族一直表现出极强的悖论性特质,一面是技术至上,崇尚物质与扩张,属典型的帝国心态,另一面是眷恋乡村,向往荒野与回归,饱含诗意的浪漫情怀。文章认为,这种特质既与新大陆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也是美国人"建新伊甸园"使命的外化,凸显一种田园向度,在不同时期有着丰富的文学表征与之呼应。本研究以田园理想和都市情结为逻辑理路,探讨美国民族身份悖论的田园特质、文学表征、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趋势,为美国文学中田园理想的阐释提供新的视角,对开展美国文化的多元研究意义深远。
[Abstract]:The United States is a country full of paradox, its national identity is no exception. From the colonial period of North America to the "9.11" era, the American nation has always shown a strong paradoxical characteristic, on the one hand, the supremacy of technology, the worship of material and expansion, which is a typical imperial mental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ostalgic for the countryside, yearning for the wilderness and returning to the country. Full of poetic romantic feelings.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is characteristic is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New World, but also the exter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mission of "building a new Eden", which highlights a kind of idyllic orientation, which has rich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is study takes the idyllic ideal and the urban complex as the logical logic, discusses the idyllic characteristics,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historical origi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merican National identity Paradox, and provides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dyllic ideal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pluralistic study of American culture.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人文社科项目“生态视角下美国文学中的身份悖论”(SK2012A049)
【分类号】:I71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安斌;王梅;;清教主义的演变与美国民族主流文化身份认同[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2 尹静媛;;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管窥马克·吐温的生态伦理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陈海燕;;浅谈韦斯特对“美国梦”的解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朱新福;论早期美国文学中生态描写的目的和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冯伟;孙明;;现代文明的两难境地——兼议《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败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刘宽红;;从超验主义走向个人主义——爱默生对美国文化的影响[J];江淮论坛;2006年03期

7 戴维·佩珀;张淑兰;;生态乌托邦主义:张力、悖论和矛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2期

8 苏煜;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反都市现象[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包茂宏;唐纳德·沃斯特和美国的环境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10 陈春华;胡亚敏;;美国的“山巅之城”神话[J];世界文化;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圳;庞璐;;历史学视角下的生态学[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2 黄宗英;抒情史诗:查尔斯·奥尔森的《马克西姆斯诗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杨海鸥;;论《大街》中卡萝尔的实用理想主义[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3期

4 秦苏珏;;当代美国土著小说中的生态整体观探悉[J];当代文坛;2011年06期

5 陈涛;;环境史视野与灾害史研究——以宁夏中卫特大沙尘暴灾害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郭银玲;;从《白鲸记2010》看美国文化的传承[J];电影文学;2012年16期

7 陈光霓;;哈克贝里·芬在“文明”社会中的身份变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9期

8 刘东媛;;马克西姆斯诗篇与美国社会文化语境[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24期

9 尹雪;;《复仇者联盟》:超级英雄片中的美国保守主义[J];电影文学;2013年18期

10 柳文文;;身体的流浪精神的追寻——重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夏明方;;老问题与新方法:与时俱进的明清江南经济研究(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座谈会讨论稿)[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乔瑞金;;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国”[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亚新;清代辽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蔚;国外生态村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岳晓鹏;基于生物区域观的国外生态村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关雁春;生态主义的“红色”批判[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王福昌;生态·社会·共同体[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8 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

9 罗健博;发展、治理与平衡[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陈奔;爱默生与美国个人主义[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鹤;戴维·佩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亮;集体化时代江西农垦运动(1958~1964)[D];南昌大学;2010年

3 刘康华;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二艳;美国环境史研究中的价值观嬗变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阳;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奥吉·马奇历险记》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徐瑞华;回归自然 回归自我[D];安徽大学;2011年

7 孙玉芳;刘云若小说中的城市记忆与想象[D];天津大学;2010年

8 冯迎新;生态政治学视野下的我国政府生态管理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雯;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玲玲;论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宁;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2 金衡山;自由的意义——超验主义思想探析[J];国外文学;2002年01期

3 滕志妍;;理想与困境:对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再认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王兆t,

本文编号:2234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34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5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