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理论”在美国
[Abstract]:French theor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postmodern discourse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 is the product of Americanization. It should be expected that the flames of war in Yefeyer were going from France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n back to France. Francois Cousse's "French Theory: how Foucault, Derrida and Deleuze remade the intellectual Life of America" is worthy of attention. Cousse regards "knowledge Fraud" by Sokar and Briquemont in 1997 as the turning point of "French Theory" accep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ntanglement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ies is always the afterwave. But whether it was the 1966 Johns Hopkins seminar, or the media's immortal contribution in spreading French theory, or even through the collision between deconstruction and Marxism, Exploring the political motivation behind French theory, we can see why French theory should follow the academic route in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BS0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泉;法国出版加缪传[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1期
2 晓歌;法国诗人雷内·夏尔的小诗《雨燕》[J];国外文学;1981年04期
3 ;成功[J];领导文萃;2002年01期
4 ;1990年《译林》总目录[J];译林;1990年04期
5 吴岳添;法国《读书》杂志发表拉贡谈话录[J];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4期
6 蔡先保;来自塞纳河畔的歌声——《法国当代诗选》读后[J];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04期
7 吴建平;书讯[J];国外文学;1993年01期
8 程学新;法国青年阅读些什么[J];外国文学;1980年05期
9 立早;法国刊物上关于屠格涅夫的新材料[J];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3期
10 潘敏芳;《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女主角萨拉形象的再解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连敏;;诗人的春天——“法国诗歌现状学术座谈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2 冯羽;;渡边文学三议[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3 陈延;;自然主义在日本[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余超;;《等待戈多》所体现的广义修辞学原理[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彭江浩;;论梅里美小说中的伦理意识[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晓敏;;《鼠疫》中的多重叙事聚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倩;;谈康拉德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选择[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8 钱林森;;认识的痛苦:西方对佛教的接受[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9 刘阳;;米修作品中的道家投影[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永平;美丽诱人却有毒素[N];文艺报;2002年
2 胡小跃;法国再现文学书潮 著名作家纷纷出山[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康慨;坏女孩,好作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受访者:戴思杰(留法小说家) 访谈者:何农(《环球时报》记者);我不需要自问“我是谁”[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5 布谷;彼得·梅尔与普罗旺斯[N];中国邮政报;2007年
6 吴岳添;法国现实主义文学[N];文艺报;2003年
7 刘成富邋江蕾;穆勒法:法国新一代童话大师[N];文艺报;2008年
8 余中先;二00一年法国部分得奖作品[N];文学报;2002年
9 金龙格;法兰西文学出版新气象尽收眼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10 沈大力;花都红杏又出墙[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黎;孤独的自我反思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3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宁虹;马尔罗:东西方文化交流大潮中的探险者[D];四川大学;2005年
6 王卫新;福尔斯小说的艺术自由主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高建为;左拉的自然主义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轶男;不朽的《卡门》[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露溪;约翰·邓恩《哀歌》中的解构力[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胡敏琦;自然与命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吴金花;《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面面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徐先荣;解构视角下的《死者》[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付鸿霞;寻找《围棋少女》在法国接受中引起共鸣的因素[D];厦门大学;2009年
7 陈明真;解构视野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来岚;法国中尉的女人[D];四川大学;2005年
9 王璐;青春的忧伤书写[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李志华;法国新小说派的时间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35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35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