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非裔美国文化,质疑美国文学经典的批评家莫里森
[Abstract]:Morrison's cultural and literary criticism mainly covers two aspects: reflection on African-American culture and questioning of American literary classic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lack aesthetics, women's liberation and black history and their representations, 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self-supporting consciousness and the influence of white culture in African-American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black other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 racial composition of American literary classics, the pan-Africanism and its harm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re questioned.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11BWW05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金才;;托尼·莫里森在中国的批评与接受(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任冰;;论《所罗门之歌》的后人道主义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4期
2 常剑若;王祖友;;《柏油孩子》中托尼·莫里森的后人道主义文化观探析[J];译林(学术版);201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雍晓燕;论《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D];安徽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继海;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叙述特色[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括;;对非裔美国文学、历史与文化的反思——评《莫里森访谈录》[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2期
2 孔瑞;;是“巫婆”,还是“勇者“”智者”?——反思《灵感女孩》中的“东方主义”[J];名作欣赏;2010年15期
3 王稀;;从三个女性形象看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艰难[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5期
4 熊海英;李长亭;;自我分裂与主体间性:《宠儿》中的主体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5 万梅;;论《最蓝的眼睛》中萨特式存在主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3期
6 王维;;俄罗斯奇幻文学作品——《守夜人》的写实性[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2期
7 余青兰;施健;;论《最蓝的眼睛》中托尼·莫里森的女性主义视角的多维性[J];名作欣赏;2010年02期
8 翟文婧;;价值的载体与欲望的对象——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的女性身体[J];国外文学;2011年01期
9 万梅;;存在与生命的自由选择——论托尼·莫里森两部小说中的萨特式存在主义思想[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雷明珍;;《继承者》:文明继承的反思与质疑[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令娟;;论托尼·莫里森最新力作《慈悲》中的背叛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蔡婷婷;;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关系透视黛西·费伊的存在价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娅;;浅析“世纪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少红;;“一叶知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的反思[N];文艺报;2001年
2 王晓群 王丽莉;成功承载了文化重任的作品最佳[N];文艺报;2006年
3 清芳;爵士乐演绎美国黑人心灵解放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子雨;美国当红作家史蒂芬·金及其新作[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王守仁;外国文学研究呼唤创新[N];文艺报;2002年
6 文学博士 张清芳;从罗马尼亚逃离到闻名欧洲[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李洪华;新移民文学的文化身份、人性书写和创作成就[N];文艺报;2009年
8 张德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欧美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与文学叙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CBN记者 苏娅;勒克莱齐奥:愿与杜甫结伴旅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10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勒克莱齐奥文学,通过梦想解除枷锁[N];文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2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4 焦小婷;多元的梦想[D];河南大学;2006年
5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李宝鸿;通往自省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冯冬;W.S.默温诗之欲望与无限性[D];南京大学;2011年
9 曾梅;冲突的思考 融合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霞;迷失 抗争 引导[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张丽彦;托尼·莫里森的《天堂》:一个质疑纯黑性的文本[D];中南大学;2008年
3 孔珍;论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饮食的文化隐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卉;从后结构主义视角分析《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中的男性女性形象[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明霞;黑人性的遗失与保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肖志宏;对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D];西北大学;2007年
7 钟慧;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璇;边缘化非裔美国人的诗化表现[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李毅;言说美国属性[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高玫;颠覆后的新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79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79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