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权力叙事——以《夕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烧马棚》为考察中心
[Abstract]:"A Rose commemorating Emily" and "Burning the Horse shed" are important short stories by William Faulkner. Although the text is short in length, it touches on various contradictions in the southern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order and social morality are the most basic embodiment of power, they guide and restrict other contradictions. As the main body of life, people are restricted by various kinds of social power, but also gradually become their conscious executors, thus causing people's thinking.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怡;;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土生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高小弘;;“男性神话”的解构与“理想男性”的建构——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关于男性想象的两种方式[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钦;;多元批评视野下的“玫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在当代中国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唐嘉芳;;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J];长城;2009年08期
3 王爽;;“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短篇小说人物分析[J];长城;2011年10期
4 李爽;;从认知语用推理维度审视言语交际中的语境思维[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5 唐雪峰;;论福克纳短篇小说《夕阳》的不确定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6 李婷;;福克纳人性异化小说的原型模式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彭俊广;;艾米丽:一朵在沉默压抑中飘逝的玫瑰——权力话语理论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解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高速平;王成云;;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存在主义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08期
9 魏然;;凋残的玫瑰,没落的家园——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看福克纳眼中的清教南方[J];电影评介;2011年03期
10 余美根;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乡土人情[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杨霞;《尘埃落定》的空间化书写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潘沛沛;现代基督的希望和拯救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程艳芬;重庆版《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抗战诗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谭咪咪;超越生存处境的自由之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睢晶晶;论福克纳和韩少功的坚守与反思[D];中南大学;2011年
6 高飞;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D];安徽大学;2011年
7 宋丽丽;绝望中的希望[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王爽;“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微型世界[D];吉林大学;2005年
9 张美琴;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对“南方情结”的继承和超越[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孙艳;论小说《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小琳;;扭曲的生命,,不屈的灵魂:论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暴力禁忌意象及意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2 李怡;;从《土生子》的命名符号看赖特对WASP文化的解构[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2期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若西;;“熊”:呼唤自然意识和社会道德——威廉·福克纳《熊》的主人公解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秦岚;;《理智与情感》中的道德建构[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3 牟仁莉;;选择抑或是被选择——浅析伊迪斯·华顿的小说《纯真年代》[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3期
4 孙丽;;《心》“自我本位”向“则天去私”的变化[J];孝感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5 蔡海瑶;;略谈日本“私小说”的典范之作《棉被》[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欧月霞;;由《汽车等待的时候》看欧·亨利的批判现实主义[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7 刘琳;;简·奥斯丁:为士绅的小说[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年01期
8 王向峰;关于典型的共性问题[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1年00期
9 曹盛华;;至真至诚的爱情,凄婉悲惨的一生——从苔丝的悲剧看错乱的人生[J];许昌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宁晓燕;;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生态女性主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封虹虹;;社会的局外人——谈盖茨比的边缘性(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苏天球;;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甘婷;;谁来为那些妇女的悲剧命运负责?—评《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苏耕欣;哥特小说:中产阶级的矛盾[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吴泽霖;保尔的命运和被亵渎的理想[N];文艺报;2003年
3 梅雯;文化多元:一块富有魔力的遮羞布?[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李今;柯伦泰和苏联的性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巍;六十年代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英;论《1984》对于极权主义的表现[D];中南大学;2008年
2 戚桂敏;论《红字》中的视觉意象及其主题功能[D];山东大学;2007年
3 王军;走出种族、阶级和性别歧视的樊篱[D];吉林大学;2004年
4 谭仁岸;从评论看有岛武郎的后期思想[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洪达喜;萨姆·谢泼德家庭剧之心理分析——浅析《饥饿阶级的诅咒》与《被埋葬的孩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6 刘晓秋;试析任碧莲《典型美国人》与《莫娜在希望之乡》中的身份问题[D];西北大学;2004年
7 薛静;从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看《野草在歌唱》的区隔主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梁所丰;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伦理变形[D];山东大学;2008年
9 刘亚芬;[D];中南大学;2002年
10 高雪琴;性别权力关系的颠覆[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79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79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