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伦理使命与人格化书写:爱默生的文学创作伦理观

发布时间:2018-12-17 18:47
【摘要】:爱默生的文学创作伦理观强调价值观的信守,主张文学创作应该激发人们思想活动、增长智识才干和提升责任意识。爱默生将"作者的伦理意识"和"作者的人格化书写"作为其文学创作伦理观的核心要旨,前者体现为德性化写作,表现出对人类生存和人生命运的深切关怀;后者体现为"以生活存在"为伦理导向的创作思想,以及两种"自我"对话的创作目标。爱默生的文学创作伦理观通过从感性到理性以及"人的存在"的创作过程来凸显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并肯定自我存在的意义,这指明了19世纪美国文学"德性化写作"的基本内涵,为创立具有美国特色的道德文本提供了新范式。
[Abstract]:Emerson's ethical view of literary creation emphasizes the commitment of values, and argues that literary creation should stimulate people's ideological activities, increase their intellectual a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Emerson regards "the author's eth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author's personification writing" as the core tenet of his ethics view of literary creation, the former being embodied in virtue writing, showing the deep concern for the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destiny of life. The latter is embodied in the ethically-oriented creative thought of "living being" and the creative goal of the two "self" dialogues. Emerson's ethical view of literary creation highlights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in society and affirms the significance of self-existence through the creative process from sensibility to reason and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This indicat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provides a new paradigm for the creation of moral texts with American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跨文化视域下的爱默生思想研究》(批准号:13YJC752014)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批准号:CIT&TCD201304011)~~
【分类号】:I71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贺仲明;;怀旧·成长·发展——关于“70后作家”的乡土小说[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杨;;索尔·贝娄小说中现世的乐观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2 唐德先;;科技时代与人的生存困境论析[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3 于丽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危机之反思[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冯季林;;论教学的愉悦性体验[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3期

5 王文平;;《入殓师》的后现代元素[J];电影文学;2012年11期

6 周婷婷;;简论电影《荒野生存》中“荒野”的美学内涵[J];大众文艺;2010年07期

7 冯季林;;游戏性体验: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J];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8 黄英杰;崔延强;;自我唤醒与教育救赎——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思想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01期

9 蓝利萍;试论文学是人学[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10 孔金;张雯雯;;论6S的人性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宿舍管理中的应用[J];滁州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孙巍;;雅斯贝尔斯技术哲学思想初探[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余怀彦;;谁敲响了北约的丧钟?——王阳明、孔子、耶稣还是《可兰经》[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李衍柱;;以人为本:文学发展和繁荣的灵魂[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鲁美妍;当代知识分子小说60年的发展历程和文学价值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的世界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梁若冰;毒品文化批判[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薛绍聪;大学主体间文化的缺失与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康仁;韩国曹禺早期话剧研究概况与曹禺剧本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8 苏鸿;迈向意义的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赖翅萍;未竟的审美之旅[D];河南大学;2007年

10 宋战利;曹丕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春平;惩罚与拯救[D];南昌大学;2010年

2 姚金琴;选择与分化:二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炜;海德格尔的技术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骁;向内的探寻[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范霄岭;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当代价值[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许宝丹;中学文言文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智;网络公共领域的伦理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国徽;“教师批评权”的实现困境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君丽;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孝团;钱谷融之文学批评[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翟文铖;;70后一代如何表述乡土——关于徐则臣的“故乡”系列小说[J];南方文坛;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晓萍,刘明忠;论爱默生对道家思想的扬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苏福忠;将精神与物质融入诗中——爱默生的两首名诗赏析[J];名作欣赏;2001年03期

3 范圣宇;;爱默生文学批评观初探[J];俄罗斯文艺;2005年04期

4 张世耘;;爱默生的原子个人主义与公共之善[J];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5 隋刚;;灵性·德性·创造性——试论爱默生创新理念的现实意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汪冷;;从道家视角解读爱默生的语言风格[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汪冷;;从道家视角解读爱默生诗歌“斯芬克斯”之谜[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赵淑琴;;爱默生散文的生命意识[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隋刚;;爱默生的重要隐喻:多功能的“透明的眼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枝盛;;爱默生的和谐观[J];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隋刚;;爱默生创新理念的现实意义:灵性、德性、创造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白银花;王学峰;;教师要尊重学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李占峰;爱默生亚洲流量技术中心在南京投入运营[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刘丹妮 编译;不同的世纪 不同的爱默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春拍;思想宗师爱默生[N];中国环境报;2007年

4 李论;怎样思想就怎样生活[N];人民武警;2008年

5 郎楷淳;美国公司感受欧洲市场西“凉”东“暖”嘣[N];中国企业报;2005年

6 程巍;“自由而且勇敢”[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凡江;CEO中的长青树[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8 叶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汉学史研究的范式问题[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9 马永波 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自然的家园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幸福就是……[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曾蕊蕊;爱默生权利思想与美国社会运动[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谢志超;爱默生、梭罗对《四书》的接受[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奔;爱默生与美国个人主义[D];厦门大学;2008年

4 程虹;自然与心灵的交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爱默生个人主义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高峰;爱默生的自由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蕾;诗的哲化和哲的诗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唐成林;爱默生的自我观[D];四川大学;2007年

5 姚乐;自然:心灵之启示[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杨丽;爱默生自然美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康尚珍;论爱默生的个人主义[D];山东大学;2008年

8 姚亮;爱默生与美国民族文学进程[D];苏州大学;2001年

9 傅宇;解读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自然观[D];辽宁大学;2013年

10 邵琦;论卡莱尔超自然主义观和英雄主义观对爱默生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84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84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6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