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文学接受的奇特历程:一个批评视角
[Abstract]:William Faulkner,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merican Southern Renaissance, is regarded by western literary circles as a "modern classical writer", whose literary acceptance can be regarded as a myth and a miracle in the literary world. From the early years, when they were not accepted by domestic readers and were highly respected in Europe and subjected to different criticisms, to the numerous "blessing" studies that appeared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later period, especially after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aulkner's literary acceptance has experienced a very strange development process. Faulkner's history of literary acceptance proves once again that great creation implies the possibility of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and that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are bound to produce very different readers' acceptance and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985工程”科学研究基金资助(2011H)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芳;;为“黑色权力”抗争的艺术——评美国黑人自传体文学作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马慧;;人性的异化与救赎——奥康纳《好人难寻》的宗教特色主题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 迟磊;;艾米莉·狄金森入世倾向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徐郁民;;寻求“自我”的艰难历程——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八月之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5 刘彦;;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意识和象征手法[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6 崔燕;;解读《好人难寻》中奥康纳面对死亡的情感宣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7 李小海;;《白鲸》中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J];电影文学;2009年14期
8 孔令琳;;托尼·莫里森的多角度叙述写作特点[J];大众文艺;2010年23期
9 邵晶晶;;《国王的人马》中的生态批评研究[J];大众文艺;2011年02期
10 陈静;;《航行》:多元文化的共处并存[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保杰;当代奇卡诺文学中的边疆叙事[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维;论《紫颜色》中同性爱的拯救力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姝毅;自然主义倾向在凯特·肖邦《觉醒》中的体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晓萌;暴力游戏中的“类我”形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福清;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主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葛挺;《八月之光》中乔·克里斯莫斯的悲剧根源[D];安徽大学;2011年
6 邵晶晶;幻象与现实[D];河北大学;2011年
7 薛菲;幽栖,现代语境下女诗人的生存方式[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8 莫芹;失衡的兔子[D];广西大学;2011年
9 吴继凤;布斯叙事修辞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化月阳;《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后现代主义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薇;;芬芳的玫瑰悲伤的恋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2 肖明翰;福克纳主要写作手法的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郭淑梅;关注人类命运的大师──“回放”小说巨人威廉·福克纳[J];理论观察;1998年02期
4 王小莹;福克纳的叙事艺术——谈《押沙龙,押沙龙!》的视点变化[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5 顾胜;论威廉·福克纳小说《熊》的综合文体风格[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3期
6 孔耕蕻;“人间喜剧”与“约克纳帕塌法世系”——论福克纳与巴尔扎克[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4期
7 孔耕蕻;法国贵族衰亡的挽歌与美国南方望族毁灭的恋歌——福克纳与巴尔扎克艺术世界鸟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8 屈长江;赵晓丽;;魂兮归来——《我弥留之际》的一种解读[J];读书;1989年03期
9 肖明翰;巴金与福克纳的家庭小说比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10 邵旭东;家族小说中的“没落”观念——谈福克纳对托·曼的借鉴[J];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慧仁;;自然:内心的需要——福克纳超越时代的自然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徐青;;福克纳:一个现代乡土作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4 赵文书;;种族主义的余辉——简评福克纳的《夕阳》[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李玉颖;;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初探——析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6 欧阳立博;;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述结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谢齐阳;;布宁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书泉;;不朽的“时文”——重读别林斯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乔;唐纳德·斯通:论亨利·詹姆斯的文学批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盛泉;生态角度的文学重审与文学批评[N];中国保险报;2004年
3 向红;越南文学批评理论工作者代表团来陕访问[N];陕西日报;2007年
4 杨仁敬;美国文学与美国文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从阅读到批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直面福克纳的魅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7 王萍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文学批评是一种公共信任[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何朝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及其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邱华栋;挤出南方土地的脓[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尚东;美作家罗斯三连冠福克纳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洪川;“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D];四川大学;2003年
5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3年
6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代晓丽;福克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叙事修辞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翟恒兴;走向历史诗学[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欧荣;戴维·洛奇作品中的“危机”母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歆;论《喧哗与骚动》中的二元对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涛;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的原型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张涛;“凝视”威廉·福克纳之“我思”[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李方木;失地与失贞—《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秩序[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兆撰;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2010年
7 李里;历史文化冲突下的生存之路—福克纳的印第安故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健X;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9 袁秀萍;论福克纳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普适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唐艳玲;技巧后的爱恨忧思——从《喧哗与骚动》叙事技巧看福克纳的南方情结[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84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847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