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拉》中的双性同体形象及意义
[Abstract]:Sola is a novel by Morrison, which focuses on two black girls and is regarded as a classic of feminist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ndrogyny,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female images of the two heroines Sula and Nair, and clarifies the image and significance of androgyny in Sula.
【作者单位】: 安阳工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高英梅;赵娜;;黑人女性的狂欢之旅——狂欢化理论视阈下的小说《秀拉》[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2 梁昕;;《秀拉》中秀拉对自我的追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陈振华;田静;;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艰辛历程——评《秀拉》中的三个女性形象[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焦春艳;;生命的拷问与悲壮——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主题的历史意蕴[J];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5 焦维娅;;《秀拉》中的存在主义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刘惠玲;;国内托妮·莫里森《秀拉》文学批评和接受的特点及成因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3期
7 陈彦平;;向秀拉致敬——评托尼·莫里森长篇小说《秀拉》[J];作家;2011年1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文霞;;反传统者——从“读者反应批评”角度解读《秀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2 高路;;自然主义视角下对《秀拉》的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21期
3 胡莹;;浅析托妮·莫里森作品《秀拉》中的自然主义倾向[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董娜;;从伦理学角度解读《秀拉》中的两性关系[J];作家;2011年22期
5 王建富;;论《宠儿》中三代黑人妇女对自我的寻找[J];作家;2012年20期
6 陈燕琼;;浅析《疯狂》的狂欢化特征[J];译林(学术版);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荆兴梅;托妮·莫里森作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佳;自由的选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柏枫;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秀拉》和《女勇士》中女性身份的构建[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婕;论《秀拉》中的狂欢化人物与精神[D];重庆大学;2011年
4 张月芳;《秀拉》中黑人女性心理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松;[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2 宋学智;法国存在主义在我国新时期的影响[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01期
3 杜志卿;《秀拉》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探析[J];外国文学;2004年05期
4 李喜芬;艰辛的“自我建构”之旅——对莫里森小说《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郑成英;秀拉·梅·匹斯的悲剧根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6 陈伟;;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2期
7 刘黎;;论《秀拉》中以“性”为契机的双重颠覆[J];名作欣赏;2007年05期
8 王海萌;激情背后的孤寂:《秀拉》中的性别主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田亚曼;秀拉寻求自我的成功与失败——对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中女主人公的分析[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郑雪贞;王敏;;《秀拉》的自我寻求主题与对话[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宏为;;弥漫的音符:勃朗宁概念中的音乐与意义[J];国外文学;2011年04期
2 吴锡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官司论[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胡尚田;论《红字》中的红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仇俐萍;论《红字》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姜瑜;在迷宫一角——细读《嫉妒》[J];文教资料(初中版);2004年Z1期
6 秦川;;《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中的和谐美[J];九江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刘冰;;论《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白痴形象及其意义[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年03期
8 蒲实;;沉默的独立——从《卡桑德拉或实话实说》论寓言解读的局限性[J];大众文艺;2010年08期
9 任增强;申海燕;;奥尼尔的“母神”信仰及对当代和谐社会建构的意义[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李恒方;美国“迷路的孩子们”[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魏家川(文学博士);从现在起,,我们都是捡破烂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晓文;论罗兰·巴尔特的解构主义思想[D];福州大学;2005年
2 井书涛;索尔仁尼琴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D];山东大学;2009年
3 孙杨淼;困境中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姜丽娜;《日瓦戈医生》的象征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卫芳;论《廊桥遗梦》的重复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红;生存困境的焦虑与反思[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静;《古事记》歌谣的解释与汉译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琛;《时时刻刻》的互文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徐蜀湘;论契诃夫小说中的荒诞意识[D];中南大学;2007年
10 荣贵江;安徒生童话中的死亡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17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1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