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他者——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新思考
[Abstract]: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literature of new immigrants in North America has presented some new features, which can be simply summarized as: the creation of alien images,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ixed experience and the true expansion of the cultural horizon, and the present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of new immigrants in North America. Due to the lack of due compara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cross-cultural vision of equal dialogue, there is a certain bias and lag. The comparative consciousness requires that we can grasp the bidirectivity of the experience of alien communication and living together, while the cross-cultural vision of equal dialogue requires not only to transcend "cultural centralism" in the study, but also to respec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face up to the cultural externality. The exotic narrative and the spirit of "facing the other" is a useful supplement to the study of the new immigrants' literature in North America.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拿大华人新移民小说研究》(批准号:10BZW101)
【分类号】:I10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万华;“黄金”国度里的“草根”文学[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03期
2 黄万华;;跨文化意识中的“异”视野和“异”形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王列耀;;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异族叙事”——以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为例[J];文学评论;2007年06期
4 王列耀;;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另类亲情”[J];文学评论;2009年06期
5 宋瑜;特别的声音──对海外大陆女作家的文本透析[J];小说评论;199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潘学权,王家明;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温育仙;;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策略研究——兼谈霍译《红楼梦》的翻译策略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9 王均萍;;从《热带癫狂症患者》看茨威格对西方主体性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明晶;万秀增;;重新解读黄哲伦的《蝴蝶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何玮薇;;2001年-2008年法国《观点》杂志旅游专栏分析——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文煜;;浅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子;;身体、空间与认同——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价值向度与现实启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潘世杰;;回族饮食文化禁忌理念解读[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9 秦红岭;;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重新认识与构建[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田兆耀;;管窥新时期我国生态电影的思想内涵[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5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4 修华;简.奥斯汀小说中的草根文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颖;跨越与再现[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6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7 陈烨;谭恩美小说和张艺谋电影中的东方主义[D];南昌大学;2010年
8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陈晨;木雕花板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翎;;余震[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7年02期
2 谌华玉;关于族群、民族、国籍等概念的翻译与思考[J];读书;2005年11期
3 李薇,袁勇麟;盘旋的魅影——试论马华散文中的鬼魅意象[J];华文文学;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轩;;潜藏在镜中的自我——浅析《呼啸山庄》中的镜像[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纪颖;;寻找光明的使者——试析西方女性主义作家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李荣睿;;埃米莉:一个他者的被害生涯——《玫瑰献给埃米莉》的女性主义解读[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2期
4 王苹;;《远大前程》中的他者及其抗争[J];译林;2008年02期
5 潘玉莎;;从“他者”中国看谭恩美的文化身份——解读小说《灶神之妻》[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6 赵莉;蔡宁;;他者眼光下的自我——形象学理论分析《大地》的人物形象[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33期
7 孙红元;;从“边缘”到“中心”的位移——生态女性主义关于自然与女性身份的批评[J];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万梅;;论《最蓝的眼睛》中萨特式存在主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3期
9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的完美中国形象——以东方主义视角评《消失的地平线》[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任欢;吴婷;;福斯特的意大利——对福斯特两部“意大利小说”的形象学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蔡婷婷;;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关系透视黛西·费伊的存在价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汤瑶;;《蝇王》男权社会里被沉默的女性声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10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乃乔邋钟厚涛;比较诗学研究的困境及其策略性突围[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勒克莱齐奥文学,通过梦想解除枷锁[N];文汇报;2009年
3 王炎;伟大的诗歌注定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秦旭 顾明栋;理论和消失的未来[N];文汇报;2011年
5 王守仁;外国文学研究呼唤创新[N];文艺报;2002年
6 陈众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调笑文艺的消解功能到文艺标准的重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李洪华;新移民文学的文化身份、人性书写和创作成就[N];文艺报;2009年
8 张德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欧美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与文学叙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CBN记者 苏娅;勒克莱齐奥:愿与杜甫结伴旅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10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4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冯冬;W.S.默温诗之欲望与无限性[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伟f ;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车凤成;为被承认而斗争—贝娄作品主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刘晓华;失落与回归:默多克小说中人的本质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2 李毅;言说美国属性[D];武汉大学;2005年
3 周建;罗琳的“隐身衣”[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唐琼;芥川龙之介和中国形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张平;论《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及反东方主义元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魏琼华;《黑暗的心》所体现的康拉德的帝国主义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奕;双重他者的声音[D];重庆大学;2010年
9 吴桂辉;自我与他者[D];河南大学;2005年
10 曹英慧;[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43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43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