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权力视阈下北尼日利亚殖民地文学局的流变
[Abstract]:The Bureau of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ain ways for colonial sovereign countries to transmit culture to colonies and carry out cultural hegemony.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ility, responsiveness and creativity,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contradictory at the same time.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Nigerian Colony Literature Bureau consists of the Translation Bureau, the Literature Bureau, the Truth Company and the Northern Regional Literature Bureau.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ve language styles such as "Istor language", "Iman language" and "truth newspaper" formed by the colony constitute the colonial discourse, which reflects the changing path of the operation of colonial power and the process of rebuilding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order in northern Nigeri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olonial "soft power"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British colonists' cultural hegemony through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Literature Bureau, the competition of local literary cre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onial native language style.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
【分类号】:I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姚峰;;阿契贝的后殖民思想与非洲文学身份的重构[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2 阮建平;话语权与国际秩序的建构[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鉴;陈诚;;论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话语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王玮;刘平雷;;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解构现象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3 熊万胜;;双向视角及其盲点:中国政治语言研究述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孟卧杰;;论政府网络监管的正当性及其有效改进——以“谷歌事件”为表述对象[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马丽蓉;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研究[J];回族研究;2005年02期
6 马丽蓉;;论西方霸权语境中的文明对话与文化自觉[J];回族研究;2006年01期
7 李承先;陈学飞;;话语权与教育本土化[J];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8 王一鸣;;科学发现的解释权及其寻租问题——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为案例[J];科学学研究;2011年12期
9 李荣静;;浅析基督教文化扩张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特征[J];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03期
10 刘永涛;;伊拉克“战争动员”:对美国总统话语的一种分析[J];美国问题研究;2006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3 吕丽艳;教育卸责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唐彦林;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俞楠;“文化认同”的政治建构: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帅建华;儒家成人观及其现代人本管理价值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7 孙晓萌;语言与权力[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郑家昊;论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达熊;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运作机制与一体化进程[D];西北大学;2011年
2 吕延茜;阿拉伯世界传媒的嬗变及革新[D];西北大学;2011年
3 陈曦;国际法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茜茹;美国的信息霸权与对华网络信息战略[D];外交学院;2011年
5 李圣雷;《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闫媛媛;《时代》周刊对中国形象的建构[D];河北大学;2011年
7 伏霄汉;预防性外交:历史和理论[D];外交学院;2004年
8 郭英;民族旅游宣传中的话语和权力问题[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9 蒋建辉;毛泽东邓小平正确处理文化领域人民内部矛盾的历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定伦;从反贫困的视角探析中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和对策[D];重庆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萧俊明;文明的困惑——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断想[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2 王铁军;新葛兰西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J];欧洲;2000年01期
3 李滨;“冷战后”世界秩序与新世纪中国外交——与庞中英商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慧芳;;《最蓝的眼睛》中教育的霸权作用[J];梧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余雪琳;范晓晶;;论康拉德后殖民主义思想观——以《黑暗之心》为例[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3 秦晓;;浅谈《最蓝的眼睛》中的白人文化霸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李扬;;“美国梦”中的迷失者——《美国牧歌》主人公瑞典佬的悲剧评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朱波;;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的冲击——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J];潍坊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吴聪玲;;伍尔夫女权思想和她的文学实践探讨[J];作家;2009年08期
7 李秀青;;白人文化霸权下扭曲的幼小心灵——《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形象分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3期
8 李青;;加拿大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解读《残月楼》[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9 熊英;;论《房客》之马拉默德后殖民视角[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宋银苗;;《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缘由新探[J];今日科苑;2007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傅正乾;;《孔雀胆》与《哀格蒙特》的比较研究[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何传龙;;《紫颜色》中的黑人困境与生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吴冬;;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在后殖民语境下解读《上海孤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胡艳玲;;论《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张毅;梅佳·姆旺吉与他的城市三部曲[N];文艺报;2006年
2 ;谁之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思郁;萨义德的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袁松月;阿拉伯世界的镜子[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5 彼岸;一个人的乌托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王理行;南非作家J.M.库切与《耻》[N];文学报;2003年
7 郑楚;“终年挺秀的椰子树”[N];光明日报;2010年
8 石海军;印度传统的村社制与乡土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王小梅;女性主义重读乔治·奥威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王晓华;乔治·奥威尔创作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5 陆薇;渗透中的解构与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文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爱婷;他者的模棱两可性[D];吉林大学;2007年
2 刘亚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洪涛;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美国黑人文学[D];苏州大学;2004年
4 胡慧芳;从文化与后殖民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霸权意识[D];西北大学;2004年
5 李卓;走出白人的文化霸权[D];吉林大学;2007年
6 熊英;伯纳德·马拉默德之《房客》中的文化霸权[D];厦门大学;2009年
7 李莉;美国黑人文化的折射镜[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德杰;论奈保尔《米格尔大街》中的边缘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健;进出幻象[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冉冉;对《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19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19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