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女性主义视角下《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命运

发布时间:2019-07-28 15:42
【摘要】:英国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塑造了玛丽·特纳这一备受父权制社会压抑与束缚并最终走向疯狂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忽视、被压制的"他者"地位,并指明了成为独立女性是当代社会中仍处在弱势地位女性群体的唯一出路。
[Abstract]:Doris Lessing, a British female writer, portrays Mary Turner, a woman who is suppressed and bound by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finally goes crazy, reveals the "other" position that women are neglected and suppressed in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points out that becoming an independent woman is the only way out for women who are still in a weak posi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贾晓娜;范红霞;;荣格的“原型理论”初探[J];沧桑;2010年06期

2 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3 刘志玲;;基于社会性别的女性心理劣势[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娜;谁是玩偶——再读《玩偶之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杨雪云;;女性的网络表达模式及其社会学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司君;;扭曲的女性自由意识——《野草在歌唱》中玛丽悲剧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戴媛;;撑起一片天空——《磨砺》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沈洁玉,蔡玉辉;走向意识谬误的深渊——《野草在歌唱》心理层面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朱晓红;;无意识深渊中玛丽的精神崩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刘昀;;徘徊在理智与情感间的女性主义者——从小说《爱玛》看奥斯丁的矛盾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9 杨六荣;;走出房间意象的女性漂泊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赵静;;重返伊甸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人性的复归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凌静;;潮汕女村官参政过程、特点和困难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方珏;;主奴关系与承认——论女性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志华;张文;吴节;;产品的女性化隐喻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8 唐友东;;责任与愉悦——从《蝴蝶君》看东西方“性伦理”观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9 罗婧;;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昆明城北小窑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6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鲁杰;中医意象思维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褚艳红;变动中的女性研究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追坤;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表现及其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凤仪;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樊秀秀;译者的性别身份[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徐英;独具匠心的读者召唤结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严泽胜;朱迪·巴特勒:欲望、身体、性别表演[J];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04期

2 刘娟;当今社会性别观念现状与加强性别意识教育[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郭爱妹;社会性别: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何佩群;朱迪思·巴特勒后现代女性主义政治学理论初探[J];学术月刊;1999年06期

5 周全德;社会性别分析的思想意义和实践价值[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惠颖;李雅琴;;《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女性传统角色的回归[J];知识经济;2010年04期

2 蒋萧;;精神困惑与自我觉醒──《黑暗前的夏天》的女性主义解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3期

3 贾小娟;陈卉;;追寻女性自由之路——多丽丝·莱辛作品解读状[J];飞天;2011年16期

4 宋金玲;;从后殖民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之《野草在歌唱》[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成红舞;;他者间的关系——西蒙·德·波伏瓦对母女关系理解的伦理阐释[J];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02期

6 李琼华;胡忠青;;《被遗弃的维瑟罗尔奶奶》的女性主义解读[J];文教资料;2008年21期

7 赵一娜;;“新女性”形象的实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嘉莉妹妹[J];语文学刊;2007年15期

8 西闪;;2007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多丽丝·莱辛 怀疑、热情、想象的力量[J];西部广播电视;2008年04期

9 刘加媚;;多丽丝·莱辛:一部耐读的作品[J];出版广角;2008年08期

10 陈颖;;《父亲的微笑之光》的他者形象解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莉馨;;女性主义视阈中的格林童话模式[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柯秋梦;;父权制下的两性困境——《伊坦·弗洛美》的女性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小航;;母性的枷锁——读凯特·肖班的《觉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蔡婷婷;;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关系透视黛西·费伊的存在价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约翰·弗里曼邋王锋;翻阅她的金色笔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胡晓华;母亲啊母亲,,你杀死了我[N];文艺报;2005年

3 洪庆明;女性主义的前现代牧歌[N];中国邮政报;2003年

4 蔡芳钿;品特与政治[N];中华读书报;2009年

5 谢菲;耶利内克:生命不能承受的爱欲[N];经济观察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康慨;为什么是多丽丝?[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云也退;多丽丝·莱辛:误读中炼制火药[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康慨;多丽丝·莱辛:我爸爸的梦,我妈妈的爱[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刘秀娟;他乡“镜与灯”:找寻儿童文学理论的新标杆[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记者 孙海悦;译林社速推3本多丽丝·莱辛作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保中;欲望际[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王建成;桑塔格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3年

5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6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学の位相[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史月;嘉黛·萨曼内战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怀芳;女性的生存之辩[D];西北大学;2005年

2 张连梅;解读《又来了,爱情》中的边缘女性[D];山东大学;2009年

3 卜悦;论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的自者与他者[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雷雷;叛逆与逃离:对多丽丝·莱辛《暴力的孩子》中玛莎性格的分析[D];江南大学;2010年

5 周建;罗琳的“隐身衣”[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杜姗珊;对林京子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的考察[D];山东大学;2010年

7 胡方方;莱辛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及《金色笔记》在莱辛创作中的地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王朝杰;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沉默与打破沉默的主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程俊玲;不屈的探寻[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昱彤;论宫本百合子的文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20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20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3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