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诵读与启蒙,拯救与逍遥——试论《朗读者》中朗读的启蒙隐喻意义

发布时间:2019-08-07 06:26
【摘要】:在康德启蒙思想框架下,对小说《朗读者》中"朗读"的启蒙隐喻意义进行不同层面上的解读:从小说男女主人公由蒙昧到启蒙开化的拯救与逍遥之路,推及至整个民族的启蒙和历史反思,凸显出作者施林克宏大的历史观和民主思想。
[Abstract]:Under the framework of Kant's enlightenment thought,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reading aloud" in the novel "Reading aloud" at different levels: from the road of salvation and freedom from ignorance to enlightenment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enlightenment and historical reflection of the whole nation, which highlights the author's grand view of history and democratic thought.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吉森大学日耳曼学系;
【分类号】:I516.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印芝虹;“跨越”的思维与艺术——《生死朗读》的跨文化效应评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8期

2 冯亚琳;《生死朗读》的叙事策略探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胡万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读康德《实用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钱善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启蒙运动论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燕;;当代詈语的嬗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军;;试论公民权与人权的差别[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8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9 吴全华;;论康德的教育现代性及其合理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罡;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慧;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D];湘潭大学;2010年

8 伍本霞;论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玮;;在德国做朗读者[J];教师博览;2010年12期

2 詹春花;;穿越黑暗的缪斯之音——评《朗读者》中汉娜形象的反思意义[J];当代文坛;2007年06期

3 李莎;;他向冰封的心海开凿[J];博览群书;2009年11期

4 王雁翎;;说不尽的《朗读者》[J];山西文学;2009年12期

5 仲米磊;;《朗读者》:凿向多元叙述的利斧——小说叙事艺术探微[J];阅读与写作;2010年10期

6 袁楠;;一种西西弗斯式的阅读[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1期

7 马园萍;;“往事并不如烟”——试析《朗读者》[J];语文学刊;2009年02期

8 詹春花;;诗之思:由边缘向经典的位移——从《洛丽塔》和《朗读者》的恋童恋母情结谈起[J];当代文坛;2007年03期

9 冯君;;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宗教语境与教育功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10 王雁翎;;说不尽的《朗读者》[J];黄河文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彭江浩;;论梅里美小说中的伦理意识[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则臣(作家);《朗读者》:当道德遭遇尊严[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郑千山;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N];文艺报;2010年

3 卫西谛;《朗读者》:理性与感性的沉思[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傅小平;《朗读者》:体会“反思”的魅力[N];文学报;2006年

5 孔德明;《朗读者》——一个残酷的爱情故事[N];文艺报;2000年

6 洪兆惠;想到两个文学常识[N];辽宁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曹滢;“朗读”一段超乎寻常的爱情[N];经济参考报;2006年

8 采访人 袁楠;人不因曾做恶事而完全是魔鬼[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章乐天(书评人);惊堂木和老照片[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余斌;畸恋·谎言·罪与罚[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洪琛;荒诞的人——加缪文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金芳实;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3 施显松;出入历史之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和磊;葛兰西的领导权与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洁;道德越界者的忏悔—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生死朗读者》[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寇芙蓉;历史与现实之间—《朗读者》与“平庸的恶”[D];海南大学;2011年

3 刘欣;洪弼周的社会活动与爱国启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张敏静;《朗读者》的“羞耻感”主题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杜艳;本哈德施林克作品《朗读者》中汉娜受害者兼施害者角色分析[D];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玉;D.H.劳伦斯对未知的探索[D];四川大学;2006年

7 林雅华;成长,,一项未完成的设计[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熊亚芳;从《抵达之谜》看奈保尔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懈寻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罗毅;关于德国“记忆文化”中的文学表述[D];青岛大学;2011年

10 方草;小说《朗读者》女主人公汉娜的心理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23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23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6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