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纽约诗派的城市风景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712.0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忠;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赵光武;后现代哲学的反基础主义与复杂性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骆建建,聂家昕;符号消费理论研究——解析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7 王长才;诗歌写作中的灵感与抽象思维——瓦雷里诗学一瞥[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8 黄艳兰;李敏刚;;消费语境下身体美学理论与实践的悖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俞海山,周亚越;论消费主义的危害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3年08期
10 陈振旺;;符号消费社会的包装设计语义学探析[J];包装工程;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伍明春;;论“新诗”命名的合法性[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凤祝;刘丽荣;;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本雅明的政治哲学[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鹏;;消费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的产品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7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文胜;科学说明相关性问题及其解答[D];厦门大学;2007年
2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6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王俊;于“无”深处的历史深渊[D];浙江大学;2005年
8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10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旭林;波普设计的后现代主义先锋性及其影响[D];清华大学;2007年
2 沈小风;九十年代热点电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付勇;从小说到电视剧[D];暨南大学;2003年
5 邢斌;“异乡”母题与“元历史”想象——论冯至现代期的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邱涤纯;从《生活研究》看罗伯特·洛厄尔的自白派诗歌风格[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梁晶;威廉·卡洛斯·威廉斯[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沈君彬;居民住宅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演变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9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10 车磊;高校学生炫耀消费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15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1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