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美国悲剧》的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0-05-12 01:48
【摘要】: 20世纪开始,随着美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美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导致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风行一时。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必然使原有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规范受到强烈的震动,自然也引起了主流道德伦理的嬗变。 生活在这样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德莱塞必然难逃时代的影响,他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出这个时期人们思想上的困惑、矛盾、冲突和挣扎,事实上也在表达自己对那个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心路历程。哲学上,他受到斯宾塞的“不可知”论、机械主义、享乐主义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念的影响,也受到美国挥霍性消费文化、苏联共产主义信仰和基督教精神的熏染。作为艺术家,他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塑造和对小说结构的架构来表现他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美国悲剧》取材于一件真实的事情,是反映作者思想转变的过程以及他内心的矛盾挣扎的一部作品。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出了对盛极一时的消费文化的否定质疑、对传统伦理规范新的理解。为了准确而深刻地表现出他对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点的追寻,作者在小说材料的取舍和小说情节的设置上独运匠心。在原型事件的基础上,作者对案件情节做了修改: 第一,原型案件中没有三角恋爱现象,而小说中,作者强化了克莱德处于对罗伯达的同情和对桑德拉的渴望的矛盾之中苦苦挣扎,在实际案件中案犯却没有想到任何人;第二,小说中的谋杀方式跟现实事件也截然不同。克莱德是在慌乱之中无意用照相机砸到罗伯达,作者强调了事件的偶然性和克莱德的单纯。而原事件的确是谋杀案;第三,克莱德在入狱后要求忏悔,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宁静,并对上帝是否存在有了新的认识,事实上他也通过忏悔得到了心灵上的片刻安宁,但原事件中凶手至死都认为被害者是自杀,丝毫没有悔过之意。 这三点改动表明了作者自身的道德立场和思想观念,克莱德不只是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他同时执着追寻的还有他坚信的爱情和精神归宿。因为对挥霍性消费思想的逐渐怀疑,作者没有让克莱德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完全迷失,他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原因中有他自己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且在最后,克莱德诚心忏悔,企图向上帝求援,临终前他似乎也成了基督教的信徒。 小说情节的发展是在作者的指挥棒下展开的,德莱塞固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构成决定了《美国悲剧》与真实案件的不同,这些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本文主要是反观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分析当时美国新旧交杂的伦理规范对德莱塞自身的影响,展示出他完整的伦理体系,并对作者为何如此设置小说情节做出合理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弘;;从德莱塞的《美国悲剧》看消费主义对悲剧人性的影响[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2 纪福银;李子欢;;德莱塞小说《美国悲剧》译文中的悲情色彩[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0期

3 毛凌滢;;消费伦理与欲望叙事:德莱塞《美国悲剧》的当代启示[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3期

4 王欣欣;;论德莱塞长篇小说《美国悲剧》的色彩意蕴[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0期

5 杜芳;;《美国悲剧》与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J];长城;2012年12期

6 李小晓;;美国悲剧:标普的游戏[J];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17期

7 沈伟;简评德莱塞的《美国悲剧》[J];丹东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8 魏家琴;;欲望牵引之下的美国梦——《美国悲剧》主题分析[J];作家;2013年10期

9 于佳;;从认知视角解读《美国悲剧》[J];芒种;2014年13期

10 闰桂娥;;论《美国悲剧》主人公价值观迷失的悲剧必然性[J];长城;2013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周力军;生活永远是美好的[N];中国审计报;2004年

2 吴燕 书评人;盗火者、浮士德及美国悲剧的启示[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兰守亭;德莱塞:美国文学的《最后一位巨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程征;德莱塞:为美国照相的记者[N];中华新闻报;2005年

5 齐宏伟 (南京师范大学);背向救渡,转身离去[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6 傅蕾;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出台新剧目计划[N];音乐周报;2007年

7 舒时;金融危机并不会让欧元取代美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宫海燕 译自燕联社;欧美乐坛忙于纪念莫扎特[N];音乐周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明丽;美国文学发展驱动力中的新闻因素[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爱梅;论《美国悲剧》的哲学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宋谊;美国悲剧的剖析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雪莹;《美国悲剧》的伦理表达[D];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

4 安艳;解析《美国悲剧》中的炫耀式消费[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郑莉;《美国悲剧》中的主题和技巧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丁卫国;《美国悲剧》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7 曹晴芹;感受城市—《美国悲剧》中的城市形象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8 刘冬梅;弗洛伊德心理理论分析《美国悲剧》[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史敏;《马丁伊登》,《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悲剧》中的美国梦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10 韩卫卫;《美国悲剧》中的命运决定论[D];汕头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59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59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6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