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颂歌中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16:03
【摘要】: 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对通感现象进行了研究。英语中的synaesthesia或synaesthetic metaphor是一个心理学,语言学及修辞学术语;汉语一般称之为“通感”。通感是感觉的混合,是同时发生的让人感觉到的多种感觉,是人们在受到一种感觉的刺激而产生的与另一种感觉相关的心理感知效果的过程。通感是修辞学界原先常用的术语,以往的研究侧重于把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进行研究。多种隐喻理论的问世,为人们对于其他修辞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有的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对通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然而这些研究都还存在不够系统和深入的问题。本文对于通感的研究没有采用传统的修辞学的方法,而是尝试借助于基本隐喻理论,主要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通感进行了研究。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多个学科对通感隐喻的研究。然后运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Grady的基本隐喻理论和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分析了通感隐喻的本质,从而揭示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论文第四章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了济慈颂歌中的通感。济慈颂歌中的通感已跳出了心理学范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诗艺形式,使读者耳目一新。关于济慈诗歌的研究多以其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为主。所以从认知角度对济慈颂歌的通感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也给诗歌的创作和欣赏带来些启迪和指导意义。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本文作了一个简要的概述。第二章主要从修辞学和认知学角度回顾了对通感的研究,同时也介绍了通感的科学基础。论文借用了Ullmann的研究资料,通过分析资料,论文发现通感中感觉的移动方向主要是由较低级向较高级,由较简单向较复杂的递进。大体上呈单向性,不可逆转性。第三、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三章从认知的角度,运用体验哲学理论,基本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并揭示出:(1)通感的形成是基于体验的,包括神经的与基本经验的体验;(2)通感属于基本隐喻范畴;(3)日常生活中的通感隐喻多数都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的结果;(4)通感意义建构过程是动态的概念整合过程。第四章结合实例。从认知的角度,主要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济慈的颂歌中的通感隐喻。可以使读者更深刻的体会其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欣赏那些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的通感隐喻。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315;I561.072
本文编号:2727573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315;I561.07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李英;中国古诗词中通感隐喻的认知解读[D];河南大学;2009年
2 麻冰野;雪莱诗歌中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27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27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