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对《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语境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08 22:57
   自Malinowski“情景语境”这一概念提出以来,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境进行了深刻系统的分析研究。随着语用学发展成为认知语用学,语境也获得了新的研究方向,由传统的语境发展成为认知语境,中外语言学家对认知语境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其中以Sperber和Wilson的认知语境观分析最为有代表性。把语境的理论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的例子不少,但是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还不是很多,本文通过对语境和认知语境理论分析和运用,试图从语境和认知语境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从而说明语境尤其是认知语境在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论文的第一章对语用学和语境的理论知识做了一下总结和回顾。由于语境所涉及的范围及其广泛,不同的语言学家又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语境,造成语境理论多而庞杂的情况。但是在第一章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语用学中的语境,第一章的第一部分分析总结了语用学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一章的重点部分,是对语境的理论总结和回顾;语境理论纷纭复杂,作者试图从中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这一部分包括语境的发展史、重要概念、范畴、语境的动态特性以及语境的功能。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认知语用学和认知语境的理论。第一部分是认知语用学综述,其中包括认知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及哲学理论根源,最重要的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即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关联理论和明示推理理论;第二部分是语境因素的选择问题;第三部分是对认知语境的基本内容的论述,其中包括认知语境的定义、特色、内容和运作机制。第四部分探讨认知语境的特性。第五部分分析学习认知语境的重要性。第六部分研究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第七部分是物理语境。 第三章是对《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情节的大致回顾和对其中人物的分析。其中第一部分是对这个小说的情节的回顾与阐释;第二部分是对小说中的人物的分析。 第四章就是运用语境的基本观点对整篇小说中的对话进行分析。这一部分是整个论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运用了前面所总结的语境知识,和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关联理论和明示推理理论对故事所出现的对话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验证语境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诠释能力,只有在语境中我们才能完全的理解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意义,在不同的层面上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学意义。 最后一部分也就是这篇论文的结语部分,作者对整篇文章进行了一下总结和概括,进一不强调了语境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的作用。
【学位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712;H313
【文章目录】: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0.1 Theoretical Basis
    0.2 Thesis Objectives
    0.3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1 Pragmatics and Context
    1.1 Pragmatics: a Literal Review
    1.2 Context in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1.2.1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ontext
        1.2.2 The Definition of Context
        1.2.3 The Categories of Context
        1.2.4 The Dynamic Nature of Context
        1.2.5 The Functions of Context
Chapter 2 Cognitive Pragmatics and Cognitive Context
    2.1 Cognitive Pragmatics
        2.1.1 The Definition
        2.1.2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2.1.3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2.2 The Choice of Contextual Factors and Particular Context
    2.3 Cognitive Context
        2.3.1 Definition of Cognitive Context
        2.3.2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Context
        2.3.3 The Contents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gnitive Context
        2.3.4 Five Hypotheses by Sperber and Wilson
    2.4 The Properties of Cognitive Context
        2.4.1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Cognitive Context
        2.4.2 The Ranges of the Cognitive Context
        2.4.3 The Dynamic Process of Cognitive Context . .
    2.5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Cognitive Context
    2.6 Cognitive Context and Discourse Understanding
    2.7 Physical Context
Chapter 3 Probing into the Story: A Rose for Emily
    3.1 Plot Overview
    3.2 Character Analysis
Chapter 4 The Contextual Analysis of A Rose for Emily
    4.1 Contextual Analysis of the Dialogues
        4.1.1 The Dialogue between Miss Emily and the Officials
        4.1.2 The Dialogue between Miss Emily and the Drug Store’Owner
        4.1.3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Citizens and the Mayor
        4.1.4 The Town Citizens’Remarks
    4.2 Ostensive-inferential Analysis of the Whole Stor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Resume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何自然;什么是语际语用学[J];国外语言学;1996年01期

2 王宏燕;从传统语境到认知语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顾建敏;语境与语义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王松,刘长远;试析动态语境与意义建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高登亮;浅议语境理论在西方的形成与发展[J];龙岩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6 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7 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8 陈进,曾道明;语境构成浅论[J];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02期

9 王薇;论认知语用推理中的传统语境因素[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832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32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d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