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吉普赛女性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22:00
   十九世纪吉卜赛女性形象,在西方文学史上可谓一道奇异而让人激动和深思的风景线。人们好奇的目光移开后,心中仍然会怦然作跳。人类的科技文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人类的精神面貌却空前的苍白。源于文明而来的种种异化让人类渴望“自由”、“自然”。吉卜赛女性形象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充盈。人们可以移情于她们,寄托人类对于理想的渴望之情。不论在文艺学领域还是比较文学领域,对这类形象的反观、反思并深入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引言部分:吉普赛民族和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吉卜赛女性形象。主要介绍吉普赛民族的发展历史、分布、特征、生活习惯以及和其他民族的关系。梳理西方文学史中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指出十九世纪突出塑造吉卜赛女性形象。列述国内外具体研究现状后,发现国内外有关吉卜赛女性形象的研究仅限于文学领域内的研究,至多从社会批评学的角度出发,泛泛地认为作者借助她们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的生活准则与文明道德的否定与讥讽,或认为她们提供了一种超出都市文明人生活经验的浪漫境界,但少于深入的研究。更很少从比较文学宏阔的视野下进行进一步研究,至今也未从时代跨越中研究形象发生历史流变的原因。 第一部分: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自然”的象征。详细列举十九世纪著名吉普赛女性形象。首先,联系时代背景,说明吉普赛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其次,分析作品中的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的原因——她们都是为了保持自由独立的人格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她们作为“自然”的象征,主要建立在当代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基础之上,总结出其共同规律——她们是“自然”的一种存在形式。 第二部分: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象征体形成的学美原因。先介绍吉普赛女子的真实生活,经比较得出一个结论:文学形象与实际生活中的吉普赛女性大不相同。进而主要在心理学的基础上阐述创作主体创作的过程。由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出发,结合其审美态度,分析审美情感形成的原因。对于文学想象所形成的虚幻因素加以剖析(这部分是论述的重心所在)。 第三部分:吉普赛女性形象的创作成因:作者创作潜意识中的“非勒斯中心主义”、“白人优越”主义。从梅里美的卡门形象入手,结合其他作品分析,运用女性主义和东方主义,从而揭示出男性作家塑造此类吉普赛女性形象时,在性别和文化身份上选择属于“他者”的创作内因。 第四部分:“他者”身份选择的文化因素。这一部分在比较文学的视域内,主要借用法国学者有关“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理论,分析作家创造吉普赛女性形象“他者”身份的外在因素。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I106
【文章目录】:
引言:
一、“自由”、“自然”的象征
二、作为象征体形成的美学原因
三、吉普赛女性形象的创作成因
四、“他者”身份选择的文化因素
五、形象变迁的文化意蕴
六、断想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耀卿;;审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及特征[J];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Z1期

2 毛灿月;;论读者意识与文本互动中的审美再创造[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年02期

3 徐润润;论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想象[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4 刘静;;审美想象与汉诗英译的意象再造[J];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葛启进;审美想象与审美创造新探——审美场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6 程群,潘显一;论道教的“存想”与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想象”之异同[J];宗教学研究;2005年03期

7 黄竞;;论绘画中局部提示的造型技巧[J];艺海;2011年06期

8 朱克玲;;试论审美感受中的想象[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9 孙建章;论意境的审美价值[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姜秋霞;审美想象与文学翻译的“等值阈”[J];中国翻译;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丽军;想象农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睿;5-6岁幼儿审美想象的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雁劼;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吉普赛女性形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集鹏;历史的空白与想象[D];暨南大学;2008年

4 何晓燕;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西南大学;2006年

5 齐锦春;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审美智能培养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霜;中学音乐审美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于建玮;论审美理论在中小学文学课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8 朱玲;中专诗歌教学中的审美观照[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雪芬;论小学艺术审美教育理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段艳雪;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语感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55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55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1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