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葛浩文《生死疲劳》译本的译者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22:04

  本文关键词:葛浩文《生死疲劳》译本的译者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上,翻译研究总体是规定性的,这属于一种译前的指导,而描写性翻译研究则侧重于译后的归纳与描写。一个经典例证是规定性译评者往往对每个词是否忠实于原文进行评价,如若不忠,则会给出相应的改正建议。而描写性译评者则客观的对翻译进行描写,并探究译者使用此方法翻译的成因。当前,描写性翻译研究受到翻译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因为描写性译者采取客观的方法对翻译进行分析,而规定性译评者经常会加入主观偏见。而一项失去客观描述的研究本身也失去了其开展的价值。 在此背景下,周领顺教授提出了“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旨在运用描写性方法对译者行为及其社会化进行合理解释。本文将借助此模式探究葛浩文在《生死疲劳》的译本中,如何达到务实效果。 首先本文对此研究进行整体介绍,并对莫言生平及其著作《生死疲劳》内容进行简要叙述。同时本文对葛浩文及其翻译观点进行了阐述。在对本文涉及的理论框架——“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评价模式连续统进行描述后,作者将葛浩文的《生死疲劳》英译本置于评价模式中,将谚语、汉语特有词汇、非常规搭配、人物名称的翻译分为求真型务实和务实型求真进行译者行为探析。本文认为,葛浩文的翻译观与评价模式的思想是一致的。对于源文本的大部分表达,葛浩文的译本倾向于求真性务实,这与他的翻译观有密切关系。在务实型求真的译本中,对于具有强烈汉语特色的源文本,葛浩文则使用融合,添加的手段;对于不影响故事发展或妨碍读者理解的文本,他会采取省略的方法以符合英语语言的特点。为了让译本更为流畅,他还对译本从文化及结构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调试。究其原因,译者作为一个意志体会考虑社会需求和读者的接受度,而发挥自己的意志也是非常自然的。然而,译本中会存在一些瑕疵,对于超求真的文本,主要是由于其高估西方读者的汉语知识水平,而对于欠求真型文本,主要是因为译者的主观选择和对源文本的理解缺乏。但是他的误译亦是务实行为的一种彰显,也是译者从一个语言人到社会人过渡的表现。
【关键词】:《生死疲劳》 译者行为 “求真-务实”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3-4
  • Abstract4-6
  • 摘要6-7
  • Table of Contents7-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9-10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0-11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11
  • 1.4 Research Questions11-12
  • 1.5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2-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4
  • 2.1 Mo Yan and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13-17
  • 2.1.1 The Profile of Mo Yan13-14
  • 2.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14-15
  • 2.1.3 Mo Yan's Style15-17
  • 2.2 Howard Goldblatt and His Views of Translation17-20
  • 2.2.1 The Profile of Howard Goldblatt17-18
  • 2.2.2 Howard Goldblatt's Views of Translation18-20
  • 2.3 Studies of Howard Goldblatt and His Translations20-24
  • 2.3.1 Studies of Howard Goldblatt20-21
  • 2.3.2 Studies of Goldblatt's Translations21-24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24-29
  • 3.1 About "Truth-seeking-Utility-attaining" Continuum24-25
  • 3.2 Prerequisites of Construction of "Truth-seeking-Utility-attaining" Continuum25-26
  • 3.3 Basic Terms26-29
  • 3.3.1 Translator Behavior and Translator's Behavior26-27
  • 3.3.2 Truth-seeking and Faithfulness27
  • 3.3.3 Truth-seeking and Utility-attaining27-28
  • 3.3.4 Intra-translation Effect and Extra-translation Effect28-29
  • Chapter Four Goldblatt's Approaches to Utility-attaining29-47
  • 4.1 Translation of Proverbs29-33
  • 4.1.1 Truth-orientation29-30
  • 4.1.2 Utility-orientation30-33
  • 4.2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Expressions33-38
  • 4.2.1 Truth-orientation33-36
  • 4.2.2 Utility-orientation36-38
  • 4.3 Translation of Deviated Collocations38-41
  • 4.3.1 Truth-orientation38-39
  • 4.3.2 Utility-orientation39-41
  • 4.4 Translation of Names41-43
  • 4.5 Alteration43-47
  • 4.5.1 Alteration:Cultural Perspective43-44
  • 4.5.2 Alteration:Structural Perspective44-47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47-50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47-48
  •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48-49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49-50
  • Bibliography50-52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52-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领顺;;“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相关概念辨析——译者行为研究(其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冯晓黎;;从英译《红楼梦》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张海元;邵惠滨;毛绪tD;;小窥莫言的文学语言特色[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4期

4 文军;王小川;赖甜;;葛浩文翻译观探究[J];外语教学;2007年06期

5 周领顺;;译者行为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译者行为研究(其一)[J];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6 黄天源;;误译存在的合理性与翻译质量评价[J];中国翻译;2006年04期

7 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年06期

8 李文静;;中国文学英译的合作、协商与文化传播——汉英翻译家葛浩文与林丽君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葛浩文《生死疲劳》译本的译者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27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d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